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定档:愿每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夜晚,都有光照亮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4:01 1

摘要:中国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定档10月24日,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个公众有所耳闻、实际并不了解的议题带入了更多人视野。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深度关注。

中国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定档10月24日,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个公众有所耳闻、实际并不了解的议题带入了更多人视野。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深度关注。

2019年10月-2025年10月,跟踪拍摄六年,走访上百个家庭,收集了上万份数据,导演田燕带着团队深入学校和医院,用最真实的镜头展现孩子们的心理困境与希望。

影片以一个少年心理求救和自救、一个年轻医生与少年共同面对治疗为主线,辅以家庭中父亲的成长,全景式地展开学校、医院、家庭、社会共同援助的过程,用客观视角,寻找为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01

要谈这部纪录片的意义,首先来看看在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

以抑郁症为例,要知道,抑郁症在中国已经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约有95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占30%,而50%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家庭环境和学业压力是致病主因。

据《柳叶刀》子刊最新研究,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8.9%,约3080万例。典型心理疾病中,就包括抑郁症。而这批孩子,是厌学乃至休学的高频群体。

根据调研,超过50%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经历过休学,平均休学通常不止一次(1.78次),多在初中期间休学(14.16岁)——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至少有千万级青少年因抑郁等心理问题休学。

然而另一方面,则是抑郁学生的治疗总是被耽误——

年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蓝皮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现状及康复困境研究》显示:

在孩子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的631名参与者中,不足三成的家长会在孩子首次发出寻求专业帮助的情况下带其就诊,30.74%的家长会在孩子发出2次请求后带其就诊,且依然有29.31%的家长会在孩子发出四次及以上的请求后才带其就诊。

不足四成的家长会在孩子出现症状一个月内带孩子就诊,25.4%的家长会在3个月内带孩子就医,14.9%的家长会在3~6个月内带孩子就诊,还有22.4%的家长会在半年后带孩子就诊。

在就诊延误影响因素的调研中,其中有六项因素的得分超过了中位数3,从高到低依次是“家属缺乏心理健康常识”、“不知怎样或到哪里求助”、“治疗资源不足”、“费用过高”、“受到偏见/歧视/被议论”,以及“不知道求助会发生什么”。

可以看得出来,缺乏心理健康常识,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被延误治疗的首因。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在我们当下社会的知晓率还不高,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很多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懵懂无知,更谈不上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干预。很多父母因为不懂孩子厌学逃学背后的心理根源,简单认为孩子“矫情”、“作”、“意志弱”,要么漠然无视,要么粗暴干预,直到孩子病情加重,出现自残甚至酿成悲剧之后,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而《陪你到清晨》这种纪录片,如果能在社会层面上广泛传播,对提高心理问题的知晓率,普及心理问题的成因,消除大众的误解,让更多孩子能够及时得到帮助,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02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影片素材足够丰富。

导演田艳从2019年初次接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起,便带领团队在精神医学常识、儿童青少年神经发育、社会成因、孩子困境等全维度展开深度调研。

调研期间,不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文献和数据,而且深入学校、医疗机构,接触学生和家长、社会工作团队等,对数百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和持续跟踪,对上万份的数据和样本进行了收集与分析。

最终耗时6年,在上千小时的素材里,剪辑完成了这部作品。

多样化的取材,保证了影片至少能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学校、医疗机构、学生、家长和社会工作者等)去了解当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学文献和上万份数据样本的深度查阅,让影片从更科学的角度普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更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有大量专业人士的深度参与:

影片由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王刚担任医学总顾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担任指导单位。

同时,汇聚了国内顶尖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专家郑毅、刘靖、柯晓燕、程文红、罗学荣、高雪屏、何凡、陈旭等作为医学顾问。

这个强大的专家团队的参与,保障了影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或者也可以看成是这批国内顶尖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专家,通过电影在向大众普及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03

早在2021年,央视便出品过六集系列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作为中国首部全方位解读抑郁的系列纪录片,节目面对抑郁高危群体,走近真实的抑郁疾病患者,并追访医学界、科学界专家与学者,希望从个人、家庭、社会多角度呈现对抗抑郁的经验、路径与方法。

当时播出后,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让许多对抑郁症了解不深的人,对抑郁症有了更深的认识。

到了今天2025年,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状况,很难说有大的提升,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在高压的学业,和越来越内卷的环境下,心理健康问题频频爆出。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欢迎像《陪你到清晨》这种聚焦儿少心理健康的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心理挑战有更直观的了解,也更知道如何支持他们

在中国,这一挑战同样严峻。

据2021年的一份报告,

在6–16岁在校学生中,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其中,排在前五位的精神障碍包括: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约占6.4%,

焦虑障碍约占4.7%,

对立违抗障碍约占3.6%,

心境障碍约占3.0%,

抽动障碍约占2.5%。

早期识别困难、

社区基层服务能力不足,

以及普遍存在的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等,

仍在阻碍儿童青少年公平、及时地

获得精神心理健康支持。

一个问题:什么状态算精神健康?

关于精神健康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给出了一个定义: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两个信号:孩子出现这两个信号时,要考虑是否是精神障碍?

如何判断儿童是多动还是调皮?如果孩子爱挤眉弄眼眨眼睛,这是正常的小动作还是抽动症表现?运动不协调也是精神疾病吗?

郑毅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当孩子出现以下两个信号时,要考虑精神障碍和及时就医:

第一,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行为表现跟他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所处环境不相符时;

第二,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给孩子自己、家长或者学校造成持续的麻烦和痛苦时。

三个需求: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满足三种需求

2024年10月,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曾邀请郑毅等行业权威专家,进行了一场直播互动,为网友解答有关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相关疑问。直播中,郑毅谈到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满足三种需求:

第一是自主性,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第二是胜任,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能做得很成功;第三是归属感,孩子有被人爱,被人包容的感觉。

如今不少孩子在物质充分满足的同时,精神上匮乏这三种需求,可能导致一些精神问题的产生。

六个大众常见误区:这些观念需要纠正

近年,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何凡看来,大众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仍存在不少误区和需要纠正的地方。

01“孩子只是调皮/青春期叛逆,不是病。”

纠正:是否“疾病”取决于症状持续性与功能损害。长期学业/人际受损就需要评估与干预。

02“ADHD长大就自己好了,吃药会上瘾/伤脑。”

纠正:ADHD可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人期;规范用药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功能,且需医生监测与随访。

03“抑郁就是想不开,多运动/换个心态就行。”

纠正:抑郁障碍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最佳方案通常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循证组合,而非“劝解”。

04“看精神科会被贴标签,一看就是一辈子。”

纠正:越早识别与干预,预后越好;大量问题是可逆与可缓解的,关键在持续随访与复健支持。

05“网络时代,孩子晚睡没关系。”

纠正: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睡眠不足与抑郁/自伤风险上升相关;睡眠与作息是治疗与预防的“低垂果实”。

06“被欺负是孩子间打闹,不必上纲上线。”

纠正:欺凌显著增加抑郁、焦虑、自伤与自杀风险,必须“校、家、社、医”联动。

导演田艳说:常常在与孩子们交谈的过程中,想起自己的年少时光。

而作为一名母亲,她更希望把这些年所见闻、所理解的一切,通过这部影片传递出去 ——为每一位父母与老师,献上一份可参考的真实记录。

让每个孩子充满不确定状态的夜晚,都能迎来崭新的清晨。

别担心,别恐惧,别羞耻,脆弱和失控都只是青春的注脚。

10月24日,愿更多家长、教育工作者走进电影院。 让孩子们伸出的手,将被温柔回握。

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来源:肃州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