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七届中国—欧盟电影节17日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和欧洲多国的电影人、文化机构代表、学者与观众齐聚阿文图尔影院,在光影交织中共同开启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对话。
人民网布鲁塞尔10月19日电 (记者牛瑞飞)第七届中国—欧盟电影节17日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和欧洲多国的电影人、文化机构代表、学者与观众齐聚阿文图尔影院,在光影交织中共同开启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对话。
本届电影节由中国—欧盟电影节组委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外文局欧非传播中心、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电影节以“通过影像彼此看见”为主题,旨在以电影为桥梁,促进中欧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中国—欧盟电影节不仅是展示电影艺术的平台,更是一场由影像发起的文化交流。”中国—欧盟电影节秘书长袁梦倩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通过电影,我们得以彼此看见——看见差异,也看见相似;看见生活的细节,也看见人性的共通。”
法国导演吉尔·汤姆逊认为,电影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彼此,“影像不只是讲述故事的方式,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语言”。欧洲电影院联盟首席执行官劳拉·乌尔加特则指出,中欧电影人之间的合作为欧洲电影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的电影节让观众看到多元的创作,也让欧洲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
作为开幕影片,中国导演乔美执导的《乔治娅》当晚首映。影片以细腻的影像语言讲述一位中比混血女孩的成长故事,在现实叙事中融入诗意表达,展现家庭、文化与身份认同的交织,赢得观众热烈掌声。
18日下午,电影节“遇见中国”国际传播单元活动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活动设置颁奖典礼与主题对话环节,现场颁发了“中欧光影奖”“中欧光影传播奖”和“中欧人文交流贡献奖”。来自青年创作、教育及国际媒体领域的多家机构获得表彰,新华社音频部、新华社欧洲总分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凤凰卫视、中国日报、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和个人分获奖项,展现了中欧电影与文化交流的广泛参与深入合作。
活动现场还展映了《我在中国做地质》《中国热·潮再起》《点亮阿里——一名工程师的日记》《幸会中国:西溪湿地》等优秀作品,以真实细腻的影像呈现当代中国的多元面貌与人文温度。法国导演吉尔·汤姆逊、德国视觉艺术家托马斯·库切拉、人民日报社代表吴建英等嘉宾出席活动,并围绕“通过影像彼此看见”展开深入交流。库切拉认为,影像能够让观众跨越语言的限制,“在镜头的世界里,没有国界,只有情感”;吴建英指出,创作者以真诚视角展现一个开放、立体的中国,为欧洲观众提供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
当晚,影片《小戒指》在布鲁塞尔举行全球首映。导演乔美与汤姆逊就影像创作理念与文化表达进行了对谈,从现实与想象的关系谈到观众的情感共鸣,现场气氛热烈。
自2015年创办以来,中国—欧盟电影节已成为中欧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电影这一世界语言,中欧电影人不断深化合作、拓展共识,在交流互鉴中相互欣赏、共同成长。本届电影节的举办,再次展现了中欧电影艺术的创造力与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为两地观众提供了一个通过光影理解彼此、欣赏彼此的鲜活窗口。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