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星空》:诗意星空难掩叙事之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09:31 2

摘要:《三国的星空》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和诗意化的叙事,生动再现了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从创作初心来看,易中天作为编剧试图通过影片打破对于曹操“奸雄”标签的刻板认知,这固然是诚意之举。然而在叙事逻辑、人物塑造和历史真实的处理上,其理念传递与呈现效果形成巨大割裂,从而使影片

《三国的星空》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和诗意化的叙事,生动再现了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从创作初心来看,易中天作为编剧试图通过影片打破对于曹操“奸雄”标签的刻板认知,这固然是诚意之举。然而在叙事逻辑、人物塑造和历史真实的处理上,其理念传递与呈现效果形成巨大割裂,从而使影片饱受争议。

影片的一些情节缺乏逻辑,经不起推敲。影片开始,为凸显曹操机智聪明的性格特征,编剧有意设计了幼时曹操与袁绍偷香炉的故事情节,这里既体现了曹操顽皮的特质,又很好地暗示了他杀伐果断的性格。由于情节删减,影片紧接着来到曹操讨伐董卓,在史书中,曹操并非直接与董卓军队交战,而影片却展现曹操带领极少数兵马,明知胜算微弱,单凭一腔热血败兴而归。此时,曹操虽是青年,但并非愣头青,此处情节设置既脱离现实,又折损其形象。

人物形象的扁平化更是引来诟病。电影时长导致删除许多情节,仅保留正面形象的处理亦让角色极度失真。影片中只呈现了曹操与小狗“麦子”玩闹、耕种麦田、把酒言欢、迎天子至许县,严厉打击豪强与知人善用等正面形象,而一笔带过负面形象的呈现,未能展现其成长的人物弧光,也难以让观众获得情感共鸣。例如,从董承口中得知曹操擅杀诸侯大臣,为何诛杀,影片并不做解释。这与影片一直塑造的忠于汉室的曹操正面形象显然相悖。另外,董承明知曹操暴虐擅杀,依然挑衅曹操,这不仅荒唐可笑,也毫无行为逻辑。影片将衣带诏事件的结局简化为曹操与汉献帝的误会化解,冰释前嫌,这就过于儿戏了。

影片刻意删除了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屠戮徐州、杀怀有身孕的董夫人等情节,剥离了曹操漠视生命、功利算计的性格底色,自然未构建起一个真实鲜活的枭雄。另外,汉献帝的塑造亦过于理想化。影片中,刘协非但不怪罪曹操杀其舅,反而在前线为其助阵,汉献帝的形象至此沦为轻易妥协的空洞符号。在影片中,袁绍一直是曹操的陪衬。幼时偷香炉、长大后对曹操救他耿耿于怀、强迫许攸穿方领等情节,深化了观众对袁绍刚愎自用和心高气傲的刻板印象。他仅仅起到凸显曹操宽厚仁义的功能化作用,其统领四州的功绩和能力,却只通过袁绍请曹操吃饭一笔带过,这不仅弱化了袁绍的霸主形象,甚至与编剧所希望表达的“星空”本意,即每个人都有他的英雄气概相背离。

易中天作为《三国的星空》的编剧,为影片天然覆上一层严谨性的滤镜,使得影片未上映便备受瞩目。他之前在节目中多次强调《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人物塑造与正史存在巨大差异。《三国的星空》的呈现却与易中天倡导的观点自相矛盾,他极力抨击罗贯中对曹操“妖魔化”形象的塑造时,自身也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叙事窠臼。将曹操塑造为平滑的纯正面人物,让本该充满血肉的人物再次单薄,也让这份去文学化的初心沦为个人的单向度叙事。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