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大批战争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脱颖而出。最著名的莫过于《高山下的花环》和《血战台儿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大批战争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脱颖而出。最著名的莫过于《高山下的花环》和《血战台儿庄》。
几乎与这两部经典影片同时横空出世的,还有电视剧《凯旋在子夜》。
这部电视剧的经典之处在于,其中的战争场面都是在战场上拍摄的,镜头里那些参加出征前誓师大会的战士,很多在战斗中牺牲了。
这部电视剧如果当时拍摄成电影,影响力会超过《高山下的花环》吗?
80年代是文学的春天,也是影视剧的春天。
例如没有什么代表作传世的余大作家,撇妻弃子后,能娶到春晚上风姿卓越的女驸马。
又例如迄今难以超越的经典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也是这段时间完成的。
电影《少林寺》,更是以1角5分的票价,收获了高达1.6亿的票房。
当时关于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车载斗量,这些作家要么是出于军人世家,要么就是有过从军的经历。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构架上略显青涩,但是在内容上绝对真实可信。
海量的文学作品,也让影视剧导演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于是就有了在战场上不会瞄准的《新兵马强》;竹竿上绑炸药包炸敌人工事的《长排山之战》;开创气枪打气球游戏模式的鼻祖《陆军见习官》;让人见识到定向地雷可怕性的《雷场相思树》;发誓“就算你在战场上炸成肉轱辘,我也要把你抱回来结婚”的《十五的月亮》。
还有《铁甲008》、《花枝俏》、《自豪吧!母亲》、《战争让女人走开》、《闪电行动》等等。
每一部拿到现在,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画面,都是票房的保证。
但是这些影片在当时都籍籍无名‘’原因只有一个,竞争太激烈了。
到了80年代末,战争类题材的影视剧就已经风光不再,1989年上映了一部《蛇谷奇兵》。
剧情还是很精彩的。但是在一个有着1000多张座位的县电影院中,一场只卖出了三张票,其中两张是卖给年轻情侣的。
而同期上映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夜盗珍妃墓》、《寡妇村》等影片却观者如潮,一票难求。
《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凯旋在子夜》之所以能够在诸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时间和导演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改编成影视剧之前,出版发行的小说就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拥有了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
当时有一本文学期刊,名字记不起来了,主要刊登中篇小说。
上述作品都是在这本刊物上发表的,一经发表,就引起巨大反响。
影响力同样巨大的作品还有三部,分别是《灵旗》《烟坟》和《两代风流》,这三部作品之所以没有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主要还是话题太敏感,现在看上去没什么,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问题。
例如《灵旗》中有这么一段:
那小子硬是会死(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村上的人都这么说,一个地主崽子,轰隆一下翻了个身,就成了个烈士……
和50年前(湘江战役)在新圩、在光华铺、在脚山铺死的那些小伙子一般细嫩,可他比他们强,他起码有一张烈士证,清明时会有人给他坟上培土。会有人送花圈、烧纸,过年过节还会有人到他家里慰问,贴几张年画在墙上。
他们呢?好多人的骨头,到今天还撇在黄帝岭、美女梳头岭上晒太阳。没人问也没人收,想都没几个人想,让风刮,让雨淋,让雷劈电砍。让牧童们用鞭杆挑起两眼望,穿成一对黑洞的骷髅头,在马尾松林里,你追我赶,装神弄鬼……
这是作家乔良经过实地调查后写下的文字,迄今读来,依旧让人触目惊心。
这部小说虽然没有被改编成影视剧,但读者反应过于强烈。有关部门在湘江两岸,修建了不少红军烈士墓。
《烟坟》是刘亚洲的作品,记述了王仁先烈士和苗族少妇阿岩凄美的爱情故事。
时至今日,还经常有人到王仁先烈士的坟前去祭奠。
王仁先烈士
但为什么不能改编成影视剧,读过这本书的人心里都清楚。
《两代风流》也是刘亚洲的作品。
刘亚洲出身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是我军高级将领,其岳父的身份更是高的惊人。
当时有个奇怪现象,几乎所有的军旅作家,都出自军区大院,也都有参军的经历。而刘亚洲是这些人中,最早成名的。
《两代风流》这本书,结构紧凑,高潮迭起,还出了不少的金句:例如“舞台上的歌唱家是天才,隔壁的歌唱家是疯子”;还有“她有着二流的歌唱水平,但绝非二流的歌唱热情”……
当年读这本书时,对作者惊为天人。
但是由于作者身份的原因,他作品中记述的事件,也大多是真实发生的。
例如,他的父亲是安徽人,1939年参加了新四军,同村一起参军的还有5个人。八年后的孟良崮战役中,这5个人都牺牲了。
作品借主人公之口,对这场战役的指挥官颇有微词。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与s国发生边境冲突时,主管首长下达“宁可牺牲,哨位不能空”的命令。
哨位上,我们的战士上去一个牺牲一个。
排长默默地将全排战士按年龄大小排成队列后,自己义无反顾的走上哨位。
最后全排只有那个年龄最小的战士活了下来,他的父亲是职业军人,他参军时还不满15岁。
这是一次真实发生的事件,发布命令的人是谁,已经呼之欲出。
而这本书中影射的人物太多,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原版在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要改编成影视剧,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相比起这三本书来的命运多舛;《血战台儿庄》、《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就幸运多了。
《血战台儿庄》是我们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正面战场抗敌的影片。影片中尸山血海的画面,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
但是却被这些抗日将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搞得莫名其妙。
例如张自忠和庞炳勋。由于影片限制时长的原因,是没时间把这些问题讲清的。
而在原著中,不但详细介绍了这些将领之间的恩怨情仇,还有八路军配合作战的情节。
这部影片影响很大,但它是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与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不符,所以关于这部影片的细枝末节就不谈了。
先说《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之所以大受欢迎,是他真实记录了农村兵,在战争中蒙受的巨大牺牲与不公待遇。
有个不争的事实,现代很多军旅题材的作品中,农村兵就是自私、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是活该被城市兵嘲笑的受气包。
例如《血色浪漫》中的吴满囤,《父母爱情》中的江昌义。就连逆袭之王许三多,在吴哲等一众城市兵眼里,也是笑话一般的存在。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豆饼,他存在的价值就是给机枪做枪架。
而那位京城的王姓作家,更是将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发挥的登峰造极,喊出了那句恶意满满却不带脏字的话“整个儿一农民。”
殊不知普通人的智商,本来就相差无几,只是地域的差别,才让城市兵有了一种不该有的优越感。
要知道在部队基层,农村兵才是战斗力的保证。对军令如山的理解,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某位将军在回忆录中,非常直白的说过:我的部队,如果可以,一个城市兵都不要,他们擅长挑拨,斤斤计较,自以为是,把命令当作交易,一定要讨价还价。
而在诸多影视剧中,城士兵才是顶级战斗力的保证。而这种颠倒黑白的模式,很难引起农村兵的共鸣。
当年在《大众电影”上刊登过一首讽刺这种现象的打油诗。
荧幕子弟兵,实施现代化。
脚蹬高跟鞋,头蓄披肩发。
会跳迪斯科,会弹洋吉他,
抽烟带喝酒,泡妞爱打架,
忽闻上前线,心中乱如麻……
别看纪律差,战时准能打。
飞脚踹死俩,一枪撂倒仨……
而《高山下的花环》的上映,彻底扭转了这种主次颠倒的局面。
赵蒙生是将门虎子,他的母亲甚至在战争年代救过雷军长的命。
这种在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是不识民间疾苦的。整日里喝酒跳舞,是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他之所以能被调入野战部队,并非出于自己本意,而是他母亲为了儿子的前程,丰富他的履历去了。
赵蒙生是所在连队的指导员,连长梁三喜。
赵蒙生在野战连队倍感孤独,连队里都是农村兵,看不惯他挑肥拣瘦的生活作风。
排长靳开来脾气火爆,对新来的指导员牢骚不断。
赵蒙生迟迟难以融入连队,梁三喜怕出什么问题,悄悄取消了休假。全连战士对新指导员都失望到了极点。
恰逢此时,部队收到上前线的消息。
赵蒙生的母亲打电话要把儿子调往后方,结果被雷军长当众臭骂一顿。
赵蒙生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临阵脱逃的罪名,他实在担不起。
部队开拔前,梁三喜这个连,补充了十几名有战斗经验的骨干,其中包括雷军长的儿子雷凯华(小北京)。
同样出身军区大院的雷凯华,笃信“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军事技能,赢得了战士们的广泛信任,与怯懦无能的赵蒙生形成强烈的鲜明对比。
后来的剧情大家都知道,按照俗套的程式化剧情,赵蒙生的军事血脉突然觉醒,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率领全连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可《高山下的花环》却反其道而行之,是农村兵前赴后继的悲壮牺牲,教育了赵蒙生,令他知耻而后勇,虽然他最后也荣立战功,可那枚沉甸甸的军功章,让他感觉如芒在刺,战斗中牺牲的靳开来,比他更该拥有这枚军功章。
靳开来在战斗中表现得很勇敢,但牺牲的很窝囊。
前线部队被敌人切断水源,战士们口渴难当。战前被提拔为副连长的靳开来,违背群众纪律,下山砍甘蔗给战士们解渴,不幸触雷牺牲。最后连个三等功都没评上。
影片中,良心发现的赵蒙生解下自己的军功章,送给了靳开来的遗孀。
《高山下的花环》的原著小说之所以轰动一时,主要还是因为他引起了广大普通农村战士的共鸣。
他们也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懂得军人的职责。他们敢于牺牲,勇往直前。
他们友爱团结,其中很多人终生没有进过星级酒店,却不妨碍他们用从村里小卖部赊来的酒菜,款待远道而来,曾经相濡以沫的战友。
当时有首传唱一时的军旅歌曲《十五的月亮》,其中那句: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不知打动了多少职业军人的心。
近年来,农村饭店兴建了不少带音响的包间,只要你听到包间里传出《血染的风采》、《送战友》等歌声时,绝大多数都是白发苍苍的农村老兵在搞聚会。
他们的歌曲从未唱完,话筒里就传来难以抑制的抽泣声。
其实在《高山下的花环》原著中,还有两个细节,在影片中没有被拍摄出来。
一个是赵蒙生的母亲,和梁三喜的母亲本来是老相识。
战争年代,年幼的赵蒙生,曾经寄养在和他年龄相仿的梁三喜家中。
梁三喜第一时间就认出了赵蒙生,却始终没有挑明关系。
可能谢晋导演觉得这种人设太过离奇,也可能觉得是在年龄上与现实不符。所以在影片中这一段被刻意的隐去了。
而另一个细节是已经拍摄成影片了,只是后来在人为的干预下被剪辑掉了。
靳开来是触雷后重伤牺牲的,所以他的妻子有机会参加向烈士遗体告别的仪式。
遗体火化前,有人问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还有什么话要说。
那女人满脸泪水的说:人都没了,还穿忒新干啥,还不如把衣服扒下来,留给孩子穿。
当时全场泪奔。
这女人觉悟太低了,被剪辑掉也就理所当然了。
后来大火的电视剧《亮剑》和《士兵突击》,也是以农村兵为主角,才得到大家认可的。
《亮剑》中的李云龙就不用说了,就连燕大毕业的赵刚都亲口承认:“如果没有李云龙农民式的狡猾,独立团在晋西北根本坚持不下来”。
《士兵突击》中班长史今退伍,伍六一为了不拖累战友,主动放弃比赛;让多少观众为之心意难平。
《凯旋在子夜》原著作者是韩静霆,1987年上映的《战争让女人走开》,也是他创作的。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的词作者也是他。
另外他有还有个儿子雪村,网络歌曲《东北都是活雷锋》的作者。
韩静霆是军旅作家,所以他的《凯旋在子夜》,在题材上并没有脱出军区大院出来的孩子,就是天生军事奇才,谈着恋爱不误打胜仗的窠臼。
剧情曲高和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但是这部电视剧的走红,完全是因为导演是尤小刚,就是拍《孝庄秘史》那位。
他深韵让一部电视剧走红,剧情并不是最重要的。还要有抓住观众眼球的亮点。
首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月亮之歌》,迄今传唱不衰。
第二就是硬汉与美女的搭配。男主童川的扮演者石兆琪,硬汉人设,与当时的张丰毅并驾齐驱。后来要不是我们的影视剧,细皮白肉的奶油小生当道,石兆琪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久前热播的《狂飙》中,石兆琪还偶露峥嵘。
女主江曼的扮演者是朱琳,《西游记》中风情万种的女儿国国王就是她演的。
但是这种硬汉美女的人设,并没有引起观众追星的热潮。
因为《凯旋在子夜》最令人震撼的,是其中的战争场面,都是在战场上实地拍摄的。
镜头里那些满身是火,被烧得鬼哭狼嚎的猴子兵,都是免费的助演,死后没有抚恤金的那种。
其中很多镜头过于血腥,不适宜公开播映,被剪辑下来做成难得的教学片。
片中松毛岭战役前的誓师大会,也是实景拍摄的。
战役结束后,很多参加誓师大会的战士都已经牺牲了。
《凯旋在子夜》在镜头里,留下许多烈士最后的飒爽英姿。
其实这部电视剧也有些情节被刻意删除了,例如作战部队在前线凯旋归来以后,到烈士陵园去看望牺牲的战友,战士们向天鸣枪,借此表现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和背伤。
枪声引得当地百姓一片骚乱,当地干部前去制止,却被战士们用武装带打得头破血流。
部队首长闻讯后,下达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命令:
凯旋而归的部队,要在子夜时分通过市区。然后收回子弹,在与世隔绝的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集训,训练科目:队列。
其实这很好理解,战士们在前线紧绷的神经,遇到敌情时,要在极短时间内作出反应。
这在前线是必备的生存技能。
但是在和平的后方,这就会成为难以控制的隐患,稍微不友好的举动,都会遭到蓄势待发战士们的强烈反击。
而三个月的队列训练,就是为了让战士们紧绷的神经,在短时间内松弛下来。
当年《凯旋在子夜》一经播出,也引起巨大的轰动。各种电视剧奖拿到手软。
可是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剧情有什么出奇之处。
如果把它拍成电影,其影响力非但不能与《高山下的花环》比肩,反而还会拉低电视剧《凯旋在子夜》在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印象。
所以《凯旋在子夜》没有被翻拍成电影,就在情理之中了。
来源:花近高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