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期待考试拿满分;父母期待孩子长大;老人期待健康;打工人期待退休......人们总以为,期待的场景出现了,就幸福了。
人生处处充满期待。
小时候期待考试拿满分;父母期待孩子长大;老人期待健康;打工人期待退休......人们总以为,期待的场景出现了,就幸福了。
俗话说:“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寸心。”
很多期待的场景是不会出现的,只会给人失望,痛苦,迷茫。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们最大的期待,应该就是发财了。
当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再去看世界,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出现了——真正有福气的人,反而是那些对发大财期待很少的人。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射箭的高手,与人打赌,只要射中前方一百米之外的柳叶,就算赢。
对于高手来说,这太简单了。
一开始,大家以一块瓦片作为赌注。高手轻轻松松赢了,拿到了瓦片。
有用钩子作为赌注,高手有一点点担心,但还是沉稳地发挥。
接着用一块金子作为赌注,高手战战兢兢,拿弓箭的手,开始抖动——要是这一把输了,可是要倾家荡产。
结果不出意外,高手输了。他太紧张了,以至于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一句话,说穿了人和钱财的关系,钱财对心理的影响。
当一个人期待发大财的时候,就和“射箭高手”要得到金子一样。浑身开始紧张,对自己各种怀疑。
“我一定不能输”的心理,反而加大了输掉的概率。
其实,我们总是能够发现一些普通人,他们有了二三十万,就开始做投资。最后输得精光。
钱都投出去了,就没了流动资金,这是输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急功近利”,引发了“欲速则不达”的结局。
为了发大财,去涉及一些在没有接触过的行业,或者盲目扩大行业规模,导致局面不可控。
巴尔扎克说过:“只有那些晓得控制他们的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人的缺点是什么?就是贪婪,一口吃成大胖子。
期待发大财,放大了人的缺点;失控的缺点,吞噬了人的幸福感。
芝加哥决策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尤瓦·罗登斯杰克做了一个实验。
摆在一群大学生面前,有两种选择:A,赢取2500元;B,和著名的电影明星合影。
有70%的学生,选择了A,也就是得到金钱。
再次给学生选择题:A,赢取2500元;B,和著名的电影明星合影。加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选择后,实现的概率是1%。
结果发生了反转——有65%的学生,选择了B,也就是和明星合影。
有人认为,如果实现愿望的概率很小,那么选择B,是给自己一些期待,带来“等待合影的美好”。
其实,还隐藏了一种心理——反正概率小,随便选,钱也不那么重要。
也就是说,看起来不太实际的东西,对人的幸福感,是影响不大的。
你也会常常在生活中感受到,既然这件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不抱什么希望,那很容易释怀。
一个女人,遇到一个喜欢的男人。男人从头至尾,都对她爱理不理,那女人迅速就决定放弃。这一次喜欢,对女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女人一转身,就爱他人。
一个中年人,找了一个老同学,希望老同学介绍到另一家公司上班。老同学表示,希望很渺茫。于是中年人就在原来的岗位上,继续干,没有怨气。
一个老人,看到儿子送外卖,也没有改变命运的想法。老人逢人就说,儿子能够赚钱就行了,别管他是否富贵,儿孙自有儿孙福嘛。
一个妻子,看到丈夫月收入六千,怎么折腾都没有到七千。就知道丈夫已经足够努力了,心中很是满意。真嫁对人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果忽然提高“期待”,人的心理就大不一样了,就会为以后的幸福,焦虑起来,夜不能寐,食不能安。
李嘉诚说过:“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很多期待,都是自己预设的,也会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如降低期待,回归理性,把幸福感找回来。
1.满足于发小财。
感谢自己,努力工作,把生活的必需品都买了。知足常乐的心理,就有了。
2.从不把自己当成富豪。
你有存款,房子,开了小公司,但不把自己当成富豪,没有高高在上的样子,也不去争什么面子。
你会一直很踏实,也能够及时收手。进一步是发展的喜悦,退一步海阔天空。
3.不留存侥幸心理。
侥幸的东西,概率太低了,不要太较真。
这些事情,如同守株待兔一样,可能一辈子就遇到一次而已。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一辈子,三尺之地,就够了,其他都是多余的。
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不幸福的人,不是缺钱,而是缺少对美好事物的感知。
来源:布衣粗食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