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没人看,是根本没人想看。1560万票房,排片跌到3.2%,这数字不是冷门,是被市场当垃圾清走了。
你去看《一战再战》那天,电影院里可能就你一个人。
不是没人看,是根本没人想看。1560万票房,排片跌到3.2%,这数字不是冷门,是被市场当垃圾清走了。
可它在北美赚了1.2亿,在欧洲疯了,法国德国观众看得眼眶发红——不是因为特效,是因为他们认得那个父亲,认得那套话术,认得电视里天天喊“让国家再次伟大”的人,就在自己家楼下开过车。
我们以为好莱坞讲的是世界故事,其实它讲的是美国的梦魇。
PTA自己都说了,这电影太“美国化”。
那些QAnon的符号、MAGA的标语、中年白人男性在崩溃边缘的沉默,对我们来说像看一场陌生人的葬礼。
你听不懂他们为什么哭,也猜不到他们为什么笑。
莱昂纳多演的那个父亲,头发稀了,眼神空了,西装皱得像被生活揉过十遍。
他不是英雄,不是反派,就是一个被时代甩下车的普通人。
可在中国,没人想看一个白人中年男人的中年危机。
我们有更急迫的焦虑——房贷、孩子补习班、父母的体检报告。
谁有空陪你坐在黑暗里,看一个美国父亲对着镜子问:“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
这不是电影的问题,是我们和它的距离,早就不是地理上的太平洋了。
是价值观的断层。
你不会为一个美国政客的堕落流泪,就像他们也不会为《志愿军》里一个战士的牺牲掉眼泪。
我们都在看自己的镜子,只是镜子里的人,已经不是同一批人了。
好莱坞还在做“全球电影”,可全球早就分成了好几块。
中国观众不再需要“被教育”,我们不需要别人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失败。
我们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愤怒,自己的英雄。
那些胶片质感、慢镜头、长达三小时的沉默,不是艺术,是傲慢。
奥斯卡提名又怎样?
它救不了这片子在中国的命。
它在西方是史诗,在我们这儿,就是一部过时的纪录片——讲的是别人家的家丑,还讲得那么认真。
你不是不爱艺术,你是不爱那种“你不懂,但我很懂”的姿态。
这电影不是失败了,是它根本没打算让你懂。
来源:奋发有为星球4n54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