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份榜单由来自34个国家的161位电影专业人士投票选出,旨在回顾亚洲电影历史并彰显其电影遗产。
纵观全球影史,亚洲电影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光从奖项来看,亚洲有不少电影异军突起、大师辈出,贡献了无数传奇佳作。
最近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发布了最新一届的“亚洲影史百佳”榜单。
这份榜单由来自34个国家的161位电影专业人士投票选出,旨在回顾亚洲电影历史并彰显其电影遗产。
榜单最终评选出118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亚洲电影艺术成就与历史流变的窗口。
下面和大家聊一聊这份最新榜单,看看里面口碑最好的10部亚洲电影都有哪些?
下面,我们从第十部开始说起: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8.8/1994年
要说被视作王家卫风格成熟标志,和在国际影坛真正绽放光芒的第一部作品。
毫无疑问,是这部《重庆森林》。
该片上映后获奖无数,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入选《时代周刊》“影史百大电影”。
还被昆汀·塔伦蒂诺力推在美国发行,成为西方影迷认识香港文艺片的代表作品之一。
说起来,《重庆森林》似乎不是一部那么王家卫的电影。
墨镜王拍片向来以慢著称,但《重庆森林》却仅仅花了23天就完成,可谓神速。
影片描述了两段爱情故事,题材虽然很普通,但经王家卫之手的过滤,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所以即使过去二三十年,对很多观众而言《重庆森林》依旧是最摩登的爱情电影。
影片中有爱情的逝去,心动的萌芽,暗恋的追寻,煎熬的等待,遗憾的错过,圆满的重逢。
王家卫的电影语言向来以精致和独特著称,《重庆森林》也不例外。
影片中他完美把握了“绵延”的时空感,将现实与梦境、真实与幻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迷离而引人入胜的氛围。
还有那些经典台词,至今也不断被提起,成为一代文艺青年的签名档。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8.9/1990年
《特写》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的作品。
这部电影不仅是阿巴斯最钟爱的电影,也被视为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
该片讲述了一个简单故事,记者法拉兹曼德调查一起诈骗案,主角萨布齐恩假冒导演以获取信任,最终因欺诈被捕。
影片真实记录了警察、阿汉卡赫全家以及萨布齐恩本人的采访,还穿插了一段审判现场的真实记录以及其他现实片段。
融合了纪录片的真实采访和戏剧表演,呈现出一种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复杂叙事。
而《特写》的出名,也在于它特别的叙事办法和对人物深入的剖析。
影片不但把主人公冒充导演的原因和心理情况给揭示出来,还对人们追求电影和虚构的事儿以及他们跟现实世界的关联进行探寻。
电影呈现出事实和虚构之间界限的模糊,让人对真实性、艺术还有自我认同展开了深深的思索。
《特写》不管在伊朗还是国际上都收获大量好评与认可,被当作伊朗电影里的重要作品之一。
总之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让我们看到导演对人性与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8.8/2019年
《寄生虫》应该是近些年在全球,最受瞩目、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亚洲电影。
之前外媒评选21世纪百强影片,《寄生虫》打败一众佳作夺下冠军。
该片上映后不仅在韩国、亚洲本土获得韩国青龙奖、韩国百想艺术大赏、亚洲电影大奖。
还一举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
这在韩国电影史上是第一次,连韩国总统文在寅都发文祝贺,说这是至高的荣耀。
电影之所以能够收获这么多荣誉,在于它以“贫富差距” 为核心。
通过荒诞且充满张力的剧情,揭露韩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以及人性的复杂矛盾。
电影中所有角色都被明确地分配了“上层”或“下层”标签,穷人金家与富人朴家就是鲜明对比。
影片中从金家到朴家,反复出现的那段从半地下室通往豪宅的上坡路,也隐喻着韩国普通人群实现梦想的艰难。
影片的片名《寄生虫》也是本片最大的隐喻,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彼此的“寄生虫”。
前佣人是驻扎在富人身上的原宿“寄生虫”,基宇一家是新入侵的“寄生虫”。
而富人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寄生虫”。
他们在没有底层阶级的协助下在生活中无法正常独立生活,所以这一片名也体现出社会中的阶级矛盾。
影片虽然讲述的是韩国故事,但是片中所描绘的阶级分化、贫富差距、上升通道堵塞等问题是全球性的时代症结。
正因为这些尖锐而普世的主题,它才能超越韩国本土文化背景,引发全球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深思。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9.1/2000年
《一一》是台湾已故大师级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也是导演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虽说是2000年的影片,但作为一部经典电影,洗尽岁月铅华都无法掩盖它的光芒。
当年杨德昌导演凭借此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十佳影片。
台湾媒体曾经搞了一次2000年以来台湾十大经典电影的投票活动,《一 一》直接击败李安的《卧虎藏龙》位列冠军。
所以虽然杨德昌先生不在了,但他的这部作品依旧深深铭刻在全球影迷心中。
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中各个成员所代表的不同年龄阶段,来阐述人的一生中不同的成长历程及种种遭遇的故事。
影片从一个婚礼的开始,到一个葬礼的结束,通过长达三小时的电影编缀起了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日常琐碎。
镜头客观得仿佛是一个毫无参与感的局外人,但是正因为这个故事平常无奇,正如我们所身处的现实一样。
让人在近三个小时的光影交错间,体会着家庭、亲情以及生命的意义,看完就像是过完了一整个人生。
可以说《一一》不像是一部电影,更像一部娓娓道来的人生史诗,把生活直接搬进了电影之中。
而这样一部会让人回味多次的影片,值得N刷!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8.8/1950年
如果要问二十世纪日本最伟大的导演是谁?
毫无疑问,答案只有一个,被称为“电影天皇”的黑泽明。
而这部《罗生门》就是黑泽明早期最出名的代表作,也是他蜚声国际的开始。
当年这部电影上映后,以前所未有的惊人口碑获得金狮奖,此后再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而且在电影长河中,这部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的作品影响着无数影人。
华语电影《英雄》就曾借鉴了它的叙事逻辑,《低俗小说》《十二怒汉》中也能看到它多线程叙事的影子。
《罗生门》改编自小说《筱竹丛中》,讲述武士被杀后,盗贼、武士妻子以及武士亡魂讲述不同版本案发经过的故事。
所以这部电影最独特之处,就是同一个事件不同人却有不同的说法,让剧情更加吸引人。
除了独特的叙事结构影片的影像风格也非常独特,大量采用运动摄影贯穿整个叙事。
而且片中每个人物在讲述事件时采用的节奏也不一样,通过快和慢突出当事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总之黑泽明的《罗生门》作为日本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至今仍然有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8.7/1956年
《大河之歌》是印度电影著名阿普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历时5年,通过三部影片描写了阿普从孩童到少年、青年、中年的成长道路和人生轨迹。
着重描写了生活中的种种现实苦难,美好憧憬与残酷现实的格格不入,希望的破灭,在苦难中继续前行的必然道路。
“阿普三部曲”不仅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还织就了一幅印度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史诗画卷。
因此三部曲在多个世界电影节获得多个重要奖项,被列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系列作品之一。
《大河之歌》承接《大地之歌》中阿普的童年,讲述阿普一家人离开乡村后父亲去世、阿普前往城市求学并在母亲去世后离开家乡的故事。
影片通过阿普的视角,展现了印度社会在20世纪中叶的变迁,包括城市化进程、家庭关系变化等。
尤其是少年阿普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理解爱的成长过程,让我们看到爱从未缺席,只是需要生命的成熟才能看见。
它藏在母亲等待的窗前,在邻居分享的米饭中,在永不枯竭的河水中,在每一个平凡到容易被忽略的瞬间里。
而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跨越七十年依然动人的秘密所在。
它让我们想起那些被我们错过的爱,并教会我们在平凡中看见永恒。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8.8/2000年
每一个喜欢王家卫的观众,想必都共同迷恋过这部《花样年华》。
这部王家卫自称“导演生涯中最难拍的一部片子”,却也是他的集大成之作。
自2000年以来,该片相继斩获海内外多个电影奖项,是王家卫执导电影中获奖最多的作品。
还相继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英国《卫报》分别评为“最佳亚洲电影”第1名和“21世纪最佳影片100部”第5名。
而提起《花样年华》我们就会想到王家卫的绝妙镜头语言、梁朝伟和张曼玉两张精致的脸庞和动人心弦的演技。
还有张曼玉在影片中更换的23套旗袍,每一套都展现出中国女性的高贵优雅。
但最让观众着迷的,其实是影片那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禁忌之恋。
《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外遇”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影视作品拍了很多遍。
王家卫却别出心裁地将镜头聚焦于两个“被出轨”的那一方,两个遭到背叛的破碎灵魂会发展出怎样的故事?
王家卫用镜头告诉我们,当爱这种东西在两个隐忍克制、敏感善良、成熟理性的成年人之间流转,会变得格外深刻迷人。
你会发现原来最动人的爱情,不是大声说出口的“我爱你”,而是藏在细节里的眼波流转。
还有那句隐忍克制的告白亦或是告别,“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同我一起走?”
所以重看这部经典,依然会被那些欲言又止的眼神与游移不定的指尖击中。
这或许就是王家卫所说的,“时间写给电影的情书”。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9.1/1953年
《东京物语》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执导的一部经典黑白电影。
该片被誉为“最伟大的家庭伦理电影之一”,曾被杂志《视与听》评为影史最伟大十部电影第一名。
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成绩,靠的不是技巧,而是思想与内容。
影片讲述年迈的平山周吉夫妇从尾道前往东京探望子女,却遭遇冷漠对待后黯然返乡的故事。
小津摒弃戏剧化的冲突,转而用琐碎的日常细节来铺陈情感。
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海边散步情节,老夫妇在海边沉默对坐,远处传来汽笛声,画面留白中涌动着对衰老与孤独的喟叹。
这种“无事件”的叙事,反而让观众在平静中感受到钝痛。
同时影片多次插入空屋、空椅、空廊的镜头,这些无人的存在比人物特写更具冲击力。
它们象征着缺席的亲情、流逝的时光与无法挽回的遗憾。
而这也是影片最伟大的地方,用极简的影像语言撕开现代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指人性深处的自私与冷漠。
影片没有说教,却在平淡中引发观众对“孝”与“家”的反思。
时至今日,这部作品跨越半个多世纪,依然刺痛着每一个在亲情中迷失的灵魂。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9.0/1989年
《悲情城市》是由华语电影大师侯孝贤执导,梁朝伟、陈松勇等主演的台湾电影。
和侯孝贤的《戏梦人生》《好男好女》作品,被业界誉为“台湾历史三部曲”。
自上映以来该片受到广泛好评和热烈讨论,成为台湾电影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电影不仅赢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还让世界看到台湾电影的深度与力量。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台湾光复后至二二八事件及其后的动荡时期。
围绕林家四兄弟的故事展开,展现了一个家庭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兴衰与沉浮。
而通过林氏家族的命运,导演也在提醒我们,在时代的巨轮下每个人都是脆弱的。
但如果能坚持记录和反思才能避免悲剧重演,也呼吁我们珍惜和平、学会在创伤中寻找希望。
影片的视觉风格,也充满侯孝贤作品一贯的写实与内敛。
通过长镜头、自然光线与细腻的画面构图,营造出一种贴近历史的真实感。
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它会让你明白,历史的重量如何塑造今天,而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记住。
豆瓣评分/播出时间:8.9/1991年
排在第一的是这部,被称为华语影史上最伟大电影之一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也是杨德昌导演入围榜单的第二部作品,当年上映后取得巨大成就。
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多项殊荣。
如今近三十多年过去这部电影仍一次次地被提及,出现在各大榜单之中,印证着它的经典与伟大。
故事改编自当年震惊台湾全岛的史上首例青少年杀人案,牯岭街上杨德昌的初中校友茅武连砍自己女朋友7刀致其死亡。
30年后的1991年,杨德昌用了237分钟呈现了一个少年对世界逐渐幻灭的过程。
单写剧本就花了3年,而且对于"茅武杀人案",杨德昌没有将其拍成一部简单的少年犯罪片。
在长达237分钟的剧情,导演以灰暗压抑的色调对男主角小四的家庭、学校、帮派、恋爱、邻居等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事无巨细的描摹。
试图从台湾60年代的横剖面中,挖掘杀人事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最终我们发现,小四的堕落固然与他固执的性格和不成熟的人生观有关。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要归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以及被环境扭曲的人心。
这样的作品让人震撼,也令人深醒。
以上就评选出口碑最好的10部亚洲电影,中国电影表现亮眼,有5部上榜。
当然这份榜单更像是一份观影推荐指南,而非终极判决。
电影的魅力在于多元与个人的感受,大家不妨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作品,去感受亚洲电影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那么问题来了,你最喜欢的亚洲电影是哪一部?
来源:青石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