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片导演是独立电影界的红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有个简短的昵称PTA。因为拍过《血色将至》《大师》等等颇有特点的作品,故而获得一些影迷的热烈推崇。
这部《一战再战》的几个关键词:莱昂纳多、美国隐喻、追捕游戏。
该片导演是独立电影界的红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有个简短的昵称PTA。因为拍过《血色将至》《大师》等等颇有特点的作品,故而获得一些影迷的热烈推崇。
但是无论是导演PTA,还是《一战再战》的题材,都为大多数内地观众不熟悉(可能也不感兴趣),很可能被里面跳脱离散的故事和咋咋呼呼的氛围所吓退,故而在该片内容基础上,做些观影提示。
该片主演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概是内地观众最熟悉的片中元素。
从《泰坦尼克号》走向内地银幕,到《革命之路》《血钻》《华尔街之狼》《荒野猎人》《了不起的盖茨比》一大堆。毕竟是国际顶流影星,主演的片单是数也数不过来,而且真的是演啥像啥,绝对没有偶像包袱,也没有任何出戏之感。
于是小李子饰演的革命者鲍勃,也成为该片最为生动真切的角色,没有之一。
他在年轻的时候加入了“法国75军团”,整天跟着大家四处偷窃放火,打砸抢寻衅滋事一条龙。在他们看来是少数裔族群勇敢反抗白人暴政(熟悉的西方味道?),自称为“革命者”,但其实就是四处搞破坏的一群二流子。
这位鲍勃在活动中爱上了一位女二流子,坚定的黑人革命者帕菲迪娅。两人相识相爱,并肩作战。那叫一个大胆敞亮。什么端着枪抢银行啦,挺着孕肚机枪扫射啦,勾引白人军官(此处有伏笔),后来帕菲迪娅生下个女儿,自己却从坚定革命者变成了软弱的投降派,还出卖组织然后噶掉。
她勾引那个白人军官史蒂文上校,就是片中最强硬的反派。
这个白人非常矛盾和病态。他坚信“白人至上”,积极加入相关组织,四处围剿“法国75军团”非法组织。但同时又非常迷恋黑人女性,被帕菲迪娅勾去了魂魄。这份欲念又激起他的斗志,通过不断抓捕革命者,积累了“丰功伟绩”。
等到黑妹女儿长到16岁,鲍勃也已经变成了一位失魂落魄的酒鬼。
他表现得如此落魄,自然也是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慈爱,只想陪伴女儿好好长大。
这条父爱的线索,大概也是咱们国内观众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其他的什么体制隐喻、派别对立、人性本质等等,不过是西方认知体系中的概念,也是他们衰落过程中的标签和见证而已。
因为全片主要呈现革命者和追捕者的猫鼠游戏。加上美式叙事的硬汉派风格(对标钱德勒《漫长的告别》等),整个过程都是一惊一乍、疯疯癫癫的状态,大家要习惯。
不过该片最核心的主题,就是有关美国社会的体制隐喻。也就是从派别对立和顶层党争的现实冲突,推演出未来的结局和走向。
懂王修的边境墙?
片中两方主要的对立议题是“白人至上”和“少数裔反抗”的冲突,可拓展至金融、性别、阶层、权斗等制造西方社会割裂的所有议题。
然后鲍勃从年轻时的积极参战,到中年时的平和倦怠;史蒂文上校则有表面的对抗和隐秘的癖好。加上帕菲迪娅的立场转变,顶层的幕后操作,黑人女孩得知身世后的抉择,继承母亲遗志,继续投身革命的果敢。都成为针砭时弊的幽默隐喻。
联系起之前的《美国内战》,这部《一战再战》进一步说明了美国电影几乎是无法做出合理的反思。导演PTA似乎在中立地旁观追捕者与革命者双方的各种翻腾欢跳,避免表达出任何带感情色彩的观点。
但其实片中混乱残破的景象,本身已经表达了这种体制的失衡与失效。多处场景完全可以对应遍布美国各州的“僵尸街”,以及一次又一次愈演愈烈的对抗(漂亮的风景线?)。影片最终隐隐回归到亲情,那么为何不从反思的开头,也就是逻辑起始点便去寻找破解之道呢?
至于其中具体派别和倾向的争议,左还是右?白还是灰?国际营商还是关税武器?谈论不仅毫无影响,对我们更是没有丝毫价值。
片中大量的追捕段落,史蒂文上校引领的追捕团队各种围追堵截,鲍勃参与的组织则是各种暗语、接头、地道、潜逃、同盟。对标咱们警匪电影里面的猫鼠游戏。
或许不少观众会对PTA的情节把控有质疑,觉得《一战再战》到后半段有无法收场的失控感(我本人也这么认为),不过对他把控动作场面和角色调度的能力,还是可以保持信任。
片中对帕菲迪娅的塑造非常成功,就是运用了各种手持、横移等镜头来展现这位黑人女性的英姿飒爽。后面跟着小李子打电话、穿越地道等场面,以及片尾的撞车、枪战,都是饱满有效的叙事段落。叠加上一大堆听上去颇高雅(其实有点装)的古典弦乐,似乎有了几分电影艺术的独立美感。
当然,如果你不买这个账,依然觉得全片咋咋呼呼、疯癫吵闹,那也是你正确合理的判断。
以上便是《一战再战》全片的看点和观感,欢迎大家看了之后再来交流。
来源:梦回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