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内地公映的作品中,有一批特殊的电影,以其惊人的拍摄难度和画面尺度,尝试还原那段黑暗历史。
1932年的东北,1937年的南京。
这些时间与地点,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苦难。
在中国内地公映的作品中,有一批特殊的电影,以其惊人的拍摄难度和画面尺度,尝试还原那段黑暗历史。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片单。
这些作品关于实验、解剖、剥削,关于那些被刻意掩盖的真相。
中国没有邪典电影,但对非人罪行的记录,有时不得不采用非人的影像语言。
《屠城血证》(1987年)
在国产电影创作环境最为宽松的八十年代,《屠城血证》勇敢地成为了第一部直面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这也是近期热议的《南京照相馆》的改编原型。
那个年代的编剧导演们,一个比一个大胆。
血浆毫不节制,剧情敢想敢拍。
陈道明饰演的日本新兵,爱上了中国女人,却又亲手杀死了她——
这种屠城背景下的人性扭曲描写,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过审。
但影片也有着老电影沉稳干练的一面。
图书馆里挑杀婴儿的场景中,书柜逐一倒下,巧妙地隐喻了兽行对文明的践踏。
《金陵十三钗》(2011年)
中国女学生、秦淮河风尘女子和一个只认钱色的流氓老外,封城后一同被困在教堂。
墙外是血腥屠杀,墙内是利益博弈。
她们想借老外活命,而他只馋票子和身子。
但当死神真正降临时,当残忍的暴行在眼前发生,他们,却站在了一起。
《金陵十三钗》最特殊的,不是其国际化阵容,也不是破尺度的妓女视角,而是它拍出了屠杀的反义词——
人类最脆弱,也最坚固的东西:
情感。
《南京!南京!》(2009年)
刘烨、高圆圆、范伟和江一燕的加盟,并没有让这部电影沦为明星秀。
相反,刻画最深入的角色,却是日本军官角川。
导演陆川用他的眼睛,带观众看那些被围猎的女学生,看那些垃圾般堆成山的尸体。
影片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辅以惊人的画面尺度。
陆川本人承认,这是一部拍给日本人看的电影。
它试图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探讨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扭曲。
《黑太阳731》系列(1988年-1995年)
香港第一邪典导演牟敦芾,以极其冷峻写实的风格,拍摄了《黑太阳731》系列。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实验场景——
手臂放在零下十几度的室外,反复浇水、晾干、再浇水,最后温水浸泡,直至脱皮拆骨——
成为了80、90后的集体童年阴影。
鼠疫实验、减压实验、活体解剖……
这些镜头甚至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过。
随后出品的续集《黑太阳731续集之杀人工厂》《黑太阳731之死亡列车》和聚焦南京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在香港上映时全部禁止未成年人进场。
影片中日军杀人比赛、孕妇刺腹挑婴、僧人被逼当众性侵妇女等场景,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电影开场前那句标语:
“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
除了国产电影,海外也有不少关于这两段历史的作品。
从受害者角度,有《刀的哲学》。
这部全长达4小时30分钟的影片,以前苏联军事翻译官的史料和访谈为线索,涉及更多731部队的反人类实验,其文字描述就足以让人窒息。
人类下体耐痒程度测试、牙床疼痛耐受力实验……
至今多个国家仍将其列为禁片。
从加害者角度,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731部队真相》,
通过当年部队参与者的访谈,反思极端军国主义如何让人丧失人性。
做完这期片单,看完所有这些片子后,心情异常沉重。
我强烈反对未成年人独自观看这些影片,即使是成年人,也最好做足心理和历史知识的准备。
我们不应把电影完全当成事实,但电影确实会启发我们思考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科学家、军官,为什么会变成禽兽?
这让人想起姜文拍摄《鬼子来了》时的一段经历。
当时他在中戏认识了一批日本留学生,他们温文尔雅,与抗日神剧中描绘的截然不同。
姜文深感困惑,经过大量研究后,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环境与制度能够异化人性。
“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
这句出现在《黑太阳731》片头的话,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
我们可以与日本人民友好相处,但历史的真相必须被铭记。
这些电影,正是这种精神的见证。
它们用影像为我们这个民族守护着记忆,防止那些惨痛的历史被时间的尘埃掩盖。
当光影淡去,历史的责任依然在我们每个人肩上。
看与不看,记与忘记,已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未来的承诺。
来源:硬核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