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隔壁工位的小李把购票页面往桌上一摔,声音不大,却让整个茶水间瞬间安静。
“45块9一张票,我干嘛不直接等流媒体?
”
隔壁工位的小李把购票页面往桌上一摔,声音不大,却让整个茶水间瞬间安静。
这是国庆后最扎心的共识:票价爬上天,观众却溜得比猫还快。
有人把锅甩给片方,说没爆款;也有人骂影院贪心。
可真正离谱的是——大家一边骂贵,一边发现便宜票居然悄悄回来了。
11月,电影局下狠手,20元以下工作票先在两千家影院试水。
消息一出,业内群先炸后静:
“特惠票能救场?
怕不是把黄金档也拖进降价泥潭。
”
一位院线经理半夜发朋友圈,配图是自家影厅——周五晚7点,上座率三成,灯亮着像无人区。
便宜票只是止血带,真正的刀子插在更深的动脉。
过去三个月,800家影院直接关灯,三四线最惨,银幕一年产出30万,连付电费都悬。
万达把12%的店改成“周末营业”,周一到五大门紧锁,活成便利店。
观众不是没钱,是“值不值”的天平彻底歪了:
一年只看一次电影的人飙到六成,95后流失率五年跌掉四成——他们宁愿开黑、刷短剧,也不想花两小时验证“故事会”是否骗人。
就在大片哀嚎时,3200万成本的《消失的房客》反手捞了4.8亿,ROI高到让上市公司脸红。
没有顶流,没有五毛特效,只靠剧本杀式悬疑+社畜梗,把年轻人重新摁回座位。
市场用钞票投票:大制作≠大回报,小体量反而能打出暴击。
道理不复杂——
当票价占单日工资比重飙到7%,观众只想“稳赚不赔”的爽点;
你给他情绪按摩,他就肯掏钱,就这么简单。
所以,别急着唱衰。
一张20块的日场票,像是行业给自己点的醒神薄荷:
先把人请回来,再谈理想。
至于明年春节档能不能翻身,答案不在神仙打架的特效,而在更多“房客”出现——
成本可控、故事扎心、票价友好,三样齐活,观众自然用脚投票。
要是再失败?
那大概说明,我们缺的从来不是银幕,而是让人愿意关掉手机的两个字:好看。
你最近一张电影票花了多少?
是咬牙冲IMAX,还是等特惠日?
留言区说说,看谁的票价最离谱。
来源:灵巧百香果oN2Z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