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统计冷数字,是南漳县大街小巷的“集体自拍”——看完《放下手机》,观众不急着走,举着票根在影厅门口排队扫二维码:有人抢11月4日水镜庄的见面会名额,有人预约第二天去上泉坪村扛一袋“电影同款”大米。
1800万票房里,有144万是襄阳人掏的腰包。
这不是统计冷数字,是南漳县大街小巷的“集体自拍”——看完《放下手机》,观众不急着走,举着票根在影厅门口排队扫二维码:有人抢11月4日水镜庄的见面会名额,有人预约第二天去上泉坪村扛一袋“电影同款”大米。
一部成本不到千万的国产片,把鄂西北这座小城推上热搜,顺带把“电影票”变成了“通关文牒”。
——票根=优惠券,景区、大巴、非遗工坊全线打折
——票根=预约码,香水河限流,没票根连山都进不去
——票根=公益入场券,导演现场带你把手机锁进收纳袋,换一张限量明信片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电影+文旅”的老套路,那就小看南漳了。
他们把一张薄纸片做成了“县域经济遥控器”,按哪个键,哪个产业就跳档。
第一层:票房遥控器
猫眼数据显示,影片上映21天,全国场均人次17.8,襄阳地区却飙到38.2,翻了一倍还多。
秘诀是“把观众当股东”——
1. 片方提前把30%的排片份额锁给襄阳院线,条件是影院必须配合“票根换福利”活动;
2. 当地银行补贴每张票5元,观众实付25元就能看,票价低过奶茶;
3. 看完不亏,票根立刻当钱花,春秋寨联票立减80元,城际巴士再省10块。
算笔账:一家三口看电影花75元,光交通和门票就省270元,比团购App还狠。
于是出现奇观:武汉人周末坐高铁来襄阳,先看电影,再拿着盖着章的票根去南漳玩两天,返程时后备箱塞满香菇和大米——旅游GDP就这么被一张票根撬动了。
第二层:流量遥控器
“电影场景打卡游”专线一共10站,看似常规,实则暗埋“流量分流阀”。
水镜庄、春秋寨、香水河,三个核心景区日承载量加起来才1.2万人,可周末单日想进山的有3万。
县文旅局没搞“一刀切”,而是用票根做时间切片:
周一到周四,票根=绿色通道,随到随进;
周五到周日,票根需提前在小程序预约,系统给每半小时放800个号,约满就劝你去冷门站点。
于是,原本没人去的楚桑丝博园夜间光影秀,现在天天爆满——票根背面印着“冷门站点打卡返5元话费”,移动公司买单,观众乐意跑,景区压力瞬间均衡。
一句话:票根成了“人肉调度器”,把超载流量匀给沉默资源,全县没有一处堵死,也没有一处闲置。
第三层:产业遥控器
电影里,父亲给儿子煮了一碗香菇粥,镜头扫过“双坪村”的菌棒大棚。
两周后,该村香菇线上订单暴涨300%,价格却稳住了——因为县供销社提前把“电影同款”做成标准化SKU:
200克小包装,印剧照,附二维码,扫码直达“溯源直播”;
票根背面再印10元抵扣券,复购率冲到42%。
更绝的是“上泉坪大米”,原来卖3块一斤,现在装进“放下手机纪念罐”,配一张导演手写寄语卡片,卖9块9,限量5万份——48小时售罄。
当地干部说,以前搞乡村振兴大会,专家讲三小时,老乡打瞌睡;现在一部电影,让年轻人自己扛手机去田里拍短视频,比任何政策宣讲都管用。
票根,成了“产业遥控器”的启动键,观众按下,农民直接受益,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第四层:情绪遥控器
11月4日水镜庄见面会,导演黄东升准备了一个“黑色手机收纳箱”。
观众自愿把手机放进去,30分钟不碰,就能换一张“手写明信片+种子纸”,回家泡水七天能长出番茄苗。
活动预告一上线,300个名额被秒抢,评论区最高赞是:
“终于找到一个理直气壮不回复老板微信的借口——我在做公益。
”
别小看这30分钟,它把“看电影”升级为“行为艺术”,把“放下手机”这句口号变成可炫耀的社交货币。
情绪价值一旦成立,票根就不再是报销凭证,而是“我参与过”的勋章。
尾声:把遥控器交给你
很多人问,南漳模式能不能复制?
答案其实藏在票根背面那行小字:
“本券仅限本人使用,遗失不补,撕毁无效。
”
它提醒所有人——
优惠可以学,调度可以学,但“仅限本人”的在地资源,谁也抄不走。
你的城市可能没有水镜庄,也没有香菇大棚,但一定有别人没发现的“沉默资源”。
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那个“遥控器”——
它可能是一张演出票、一本护照、甚至一个二维码。
只要它能让观众省下时间、省下钱、还能炫耀,
你就能像南漳一样,把一部小成本电影,变成县域经济的“万能钥匙”。
所以,下次看完电影,别急着把票根揉成团。
翻过来,看看背面还有什么字。
也许,那就是你所在城市下一次增长的密码。
来源:豁达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