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国庆档,电影院里的冷清,和热门景区那人山人海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家宁愿去挤人,也不愿去电影院。整个档期下来,连一部票房能冲破10亿大关的片子都没有,能过5亿都算是烧高香了,这在近十年里可是头一回。
编辑:欣阅
这个国庆档,电影院里的冷清,和热门景区那人山人海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家宁愿去挤人,也不愿去电影院。整个档期下来,连一部票房能冲破10亿大关的片子都没有,能过5亿都算是烧高香了,这在近十年里可是头一回。
曾经,2014年的《心花路放》轻松拿下11亿,2021年的《长津湖》更是狂揽50亿。如今,连被寄予厚望的《震耳欲聋》都反响平平,整个行业弥漫着一股无力感。
大导演张艺谋都忍不住公开疾呼,求着观众们回来。成龙大哥也曾放话,说能在电影院安安静静看完一部电影的人,将来指定有出息。
可问题是,现在的观众越来越精明,消费也越来越谨慎了。大家不是不爱电影,而是不想再为那些敷衍了事的作品买单。因为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电影的质量和票房,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死死地捆绑在一起,大众的审美,真的不是那么好糊弄了。
在这场市场的寒流里,邓超的境遇尤其让人唏嘘。他可是最早那批达成“百亿票房”成就的演员之一,名字一度就是金字招牌。可现在呢?他的个人总票房排名已经滑到了二十名开外。很多人说,他这些年一头扎进导演的行当里,算是走了弯路。
但更致命的,或许是他那深入人心的“搞笑”形象。综艺节目让他收获了巨大的国民度,但也亲手为他的演员之路砌上了一堵墙。观众们太熟悉他在综艺里插科打诨的样子,以至于当他在大银幕上塑造角色时,大家总觉得不对味。这种感觉,在《刺杀小说家2》里达到了顶峰。
他在片中演的赤发鬼,前作里可是个纯特效堆出来的怪物。邓超这次亲自上阵,表演不可谓不投入,那种邪魅、鬼魅甚至神经质的感觉,导演路阳说他全都挖出来了。
他要在高难度的动作戏和复杂的内心戏之间来回跳跃,情绪的递进全靠眼神和肌肉的细微抽动,甚至还要在严肃和无厘头之间切换自如。
可结果呢?不少观众表示,看着他那张狰狞的脸,脑子里却自动循环播放他在综艺里嬉闹的画面,瞬间“出戏”。演员的个人特质太过鲜明,就很难让观众彻底相信他就是角色本人。更何况,电影本身也问题不少,剧情硬伤明显,广告植入生硬得让人尴尬,整个故事杂乱无章,想象力匮乏。
演员再怎么努力,也救不了一部根基不稳的电影,他强烈的个人品牌,反而成了另一个减分项。国民度是把双刃剑,当它被窄化成一个娱乐化的人设时,消耗的就是演员最宝贵的神秘感和可塑性,最终在创作上“资不抵债”。
另一位“百亿影帝”黄渤,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虽然他的总票房排名依然稳居前五,但票房号召力下降的论调却不绝于耳。他自己也放慢了节奏,接戏变得非常谨慎,甚至透露说每周收到的剧本里,十个有九个都看不上眼,没好本子的时候宁愿回家玩雕塑。
他面临的困境是多重的。家族遗传史带来的阿尔兹海默症隐忧,让他时常感到焦虑。而外界的评价,也从一边倒的赞誉变得复杂起来。有人觉得,他已经不属于绝对的一线梯队了。新片《浪浪人生》上映6天票房才刚过亿,最终的预测更是只有区区3亿多,这在他辉煌的战绩里,只能排在末尾。
观众的审美疲劳,似乎是从某年春晚那个跑步机表演开始的。大家怀念他早期那种纯粹、原生态的表演方式,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鲜活。
可后来,无论是在话剧《戏台》里,还是在电影中,他饰演的小人物开始被批评只有“形”,却没了“魂”。比如《戏台》里那个角色,姿态是卑微的,但内里却透着一股不属于角色的自信。
到了《浪浪人生》,他挑战一个落魄又油腻的东亚父亲形象,表演技巧依然炉火纯青,甚至还赋予了角色一丝生活智慧。可问题在于,这种娴熟本身,已经成了一种可以被预期的“表演”,而不是一个能带来惊喜的、活生生的人。观众不再满足于看到一个“像黄渤演的小人物”,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能让他们彻底忘记黄渤的角色。
更糟糕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本被指乏味尴尬,几乎全靠黄渤一个人的演技在苦苦支撑。这就好比一艘到处漏水的破船,只有他一个人在拼命往外舀水。当最顶尖的演员都开始陷入这种高水平的“维持”而非“突破”的状态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演员的问题,还是整个环境的问题?
答案可能就在行业本身。演员的价值,本该是为一部好电影“增色”,而不是为一部烂片“背锅”。
可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本末倒置。顶尖的演员,正在被产业当成一种商业工具,一块用来弥补内容短板的“万能补丁”。
看看黄渤的合作模式就知道了。他常常被安排和王一博、范丞丞这样的年轻演员搭档,美其名曰“扶持后辈”,实际上他的功能从戏剧核心,变成了给项目“抬轿”的担保人,自己的发挥空间被严重压缩。这种“奶新人”的模式,透支的是他自己多年积累的观众信赖。
当一部电影的剧本孱弱到只能靠一个演员的演技独撑时,这本身就是创作最大的失败。《浪浪人生》的困境,正是这种行业弊病的缩影。而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系列,则把这种逻辑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部被评价为“勉强及格”的影片,最大的争议点在于,编剧凭空创造了一个名为“孙醒”的角色,并由导演的儿子陈飞宇来扮演。这个虚构人物,在三部曲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享尽了持续的高光时刻。与此同时,那些真实存在的英雄事迹,却被描绘得异常简略。这赤裸裸地表明,创作的逻辑已经可以被人情、资本等非艺术因素随意扭曲。
所以,国庆档的凄风苦雨,或许并非电影的末日,反而是一个健康的信号。它用真金白银的票房告诉所有人:观众用脚投票的时代,已经来临。
那种依赖明星光环就能躺着赚钱的“明星依赖症”,正在被市场强制戒断,“内容为王”这句喊了多年的口号,终于成了创作的唯一常识。
邓超、黄渤们的时代并没有过去,但他们所依附的那个行业逻辑,必须被彻底改变。
未来的胜利,只会属于那些能让明星真正为好故事“增色”,而不是替烂故事“背锅”的作品。演员们需要找回角色的“魂”,而整个产业,更需要找回创作那颗最根本的“心”。
来源:影史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