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片已死”这句话,今年在大湾区片场里被当成梗来用——开机第一天,场务把这句话印在场记板上,导演一喊“rolling”,板子“啪”一声合拢,像给旧时代盖了章,然后机器继续转,没人再回头看。
“港片已死”这句话,今年在大湾区片场里被当成梗来用——开机第一天,场务把这句话印在场记板上,导演一喊“rolling”,板子“啪”一声合拢,像给旧时代盖了章,然后机器继续转,没人再回头看。
数字不会撒谎:2023年合拍片新增量同比再涨18%,750部的累计库存把“港片”两个字硬生生撑成了“湾区片”。
北上的人越来越年轻,拖家带口的比例飙到43%,深圳宝安到广州南的高铁早班,一半车厢里是熟面孔,背着测光表、拎着广东肠粉当早餐,像通勤上班族一样自然。
以前说“过江龙”,现在叫“湾区通”,口音还是港味,但手机里的粤康码已经比护照更常用。
政策端也懒得再喊口号,直接把钱和房本拍在桌上:国家电影局3月新文件,把香港摄影师、武术指导、甚至跟机员一并划进内地人才安居工程,申请流程比办个港澳通行证还短;广东省干脆把剧组审批压到5个工作日,盖完章还能顺手领一张“湾区影视通”卡片,住酒店、租器材、临时封路一卡刷到底,后台大数据替剧组跑断腿,前台的人只要专心喊“action”。
技术更不讲情怀。
TVB和腾讯在番禺搭的虚拟棚,LED屏一圈360度,拍飞虎队突袭,演员站在原地,背景从香港中环滑到广州塔,再滑到东莞松山湖,镜头一镜到底,美术组省下的差旅费直接换成后期特效。
北京电影学院的湾区校区9月刚开学,“粤港澳影视制作”专业报名火爆,课程表上写着“港味叙事+内地档期+虚拟制片”,把老港片那套“午夜档+录像带”的野生记忆,升级成可复制的工业模块。
最让老港片迷心里咯噔的,是题材不再非“古惑仔”不可。
博纳的“大湾区三部曲”打头阵的《风暴之眼》,刘德华既监制又主演,故事原型是2017年天鸽台风里,珠海情侣路那群顶着12级大风修电缆的工人;纪录片《冰雪长津湖》干脆让香港航拍团队扛8K摄影机,零下30度拍出的冰碴子,比当年《英雄本色》的子弹还贵。
功夫也没丢,只是换了赛道——佛山功夫电影展的“数字功夫”展区,VR眼镜一套,观众对着空气打咏春,系统实时给出动作捕捉评分,旁边00后小孩玩得不亦乐乎,比当年录像厅里偷学周星驰还上瘾。
有人担心“港味”被稀释,可片场里传出的笑声很真实:香港武术指导教内地演员“黐手”,演员反手递上一杯喜茶,多糖少冰,糖度刚好;广州场务用粤语骂偷懒的灯助,灯助回一句“得啦,老细”,口音四不像,却把整条组拧成一股绳。
老港片里的“兄弟”情,现在换成“同事”情,少了点江湖血,多了点社保公积金,一样能打动人。
票房是最冷酷的体温计,也是最温柔的拥抱。
爱奇艺“大湾区专区”上线当天,《怒火漫延》内地与港澳同步点播,弹幕里飘过一句“小时候偷买VCD,现在光明正大投屏”,瞬间被赞到置顶。
那一刻没人再计较“谁蹭谁的热度”,只关心下一部能不能更快点、更狠点、更痛点。
所以,“港片已死”确实没说错——那个靠录像厅、午夜场、盗版碟养大的港片,确实被高铁、LED屏、人才安居房送走了。
可它的骨头被磨成粉,和在混凝土里,正浇出新的片场、新的学校、新的公寓楼。43%的香港从业者把家搬来大湾区,孩子上着两地教材的幼儿园,放学回家用普通话背唐诗,转头又用粤语跟爸爸喊“我饿啦”。
他们没空怀旧,因为下一部戏下周开机,档期排到了2026。
旧牌匾被摘下来那一刻,灰尘呛得人直咳嗽,可阳光一照,能看见尘埃里全是闪光的颗粒——那是新片场的灯,正一盏盏亮起来。
来源:茶不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