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0月13日,由张忠执导、史佳担任制片人,曹骏、阿丽玛、陈思思主演的电影《长安·长安》凭借主创团队在国际合作领域的突破性实践,成功入围第43届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东方视野提名。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影片的文化深度与艺术高度获得世界级认可,更凸显了国际A类电
当地时间10月13日,由张忠执导、史佳担任制片人,曹骏、阿丽玛、陈思思主演的电影《长安·长安》凭借主创团队在国际合作领域的突破性实践,成功入围第43届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东方视野提名。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影片的文化深度与艺术高度获得世界级认可,更凸显了国际A类电影节作为文化桥梁的核心价值,为中国电影的全球传播写下新篇章。
陕西省政协委员、电影制片人史佳认为,不同于传统合拍片单一主导、技术嫁接的模式,《长安·长安》以丝绸之路精神为内核,推动中国、伊朗、哈萨克斯坦三国团队进入文化共融、创作共振的深层协作。在剧本打磨阶段,张忠导演带领中伊编剧团队,将秦腔《白蛇传》的东方美学与伊朗电影的诗意叙事相融合,让跨国爱情的主线既扎根于各自文化本源,又承载人类共通情感的表达;在制片执行层面,凭借精准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搭建起跨语言、跨流程的协作机制,小到伊朗团队对长安古城光影的捕捉,大到“长安号”国际旅游列车场景的取景协调,自己都以文化共情为原则,确保三国团队在创作理念与执行细节上高度同频。这种打破壁垒、深度共创的合作模式,正是影片能突破文化差异、获得A类电影节认可的关键所在。它让影片不仅成为西安的文化名片,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动态窗口。
张忠导演认为,《长安·长安》的文化表达与国际电影节的宗旨高度契合。片名取自古都西安的旧称,而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本身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象征;影片以中亚开往中国长安的‘长安号’国际旅游列车为背景,讲述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阿雅娜与中国青年桑加尔因秦腔结缘的跨国爱情,秦腔的高亢与伊朗电影的细腻镜头语言交织,“长安号”的钢铁轨迹与丝路古道的历史记忆重叠,让跨文化共鸣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影像力量。
电影《长安·长安》先后16次获得各类国际奖项,这是制片人史佳带领所有主创以电影为媒介,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理念的实践升级。他摒弃了资本输出或技术单向赋能的传统合作思路,在疫情期间高效推动三国电影人在创作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挖掘丝路文化的当代价值。这种各展所长、共生共荣的合作模式,不仅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范式,更通过曙光旬这一A类平台的传播,让跨国创作从个案成功走向模式可复制,这正是国际电影节的核心价值,它不仅认证优秀作品,更能将个案经验转化为行业共识,推动全球电影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作为全球电影界公认的国际A类电影节,与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齐名,是衡量影片艺术价值与文化影响力的世界级标尺。中国导演张艺谋曾于2001年凭《我的父亲母亲》获最佳外语片,作家刘震云于2013年凭借《1942》获得最佳编剧奖。《长安·长安》的此次入围,延续了中国影人在这一权威国际舞台上的辉煌足迹。(文/柳洪华)
来源:国际在线陕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