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部几乎同时上映的纪录片,成了巴以战争舆论场的缩影。《The Encampments》以同情的笔触记录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亲巴勒斯坦学生运动,而《October 8》则以反面叙事出现,被评论者称为“主流以色列宣传的又一产物”。
两部几乎同时上映的纪录片,成了巴以战争舆论场的缩影。《The Encampments》以同情的笔触记录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亲巴勒斯坦学生运动,而《October 8》则以反面叙事出现,被评论者称为“主流以色列宣传的又一产物”。
《October 8》由温迪·萨克斯执导,副标题是“为美国灵魂而战”。影片声称要记录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南后的“反犹主义上升”,实则为压制亲巴声音辩护。它通过精心剪辑的片段和所谓的“专家访谈”,把学生抗议描绘成极端威胁。影片的支持阵容包括巴里·怀斯、里奇·托雷斯等美国以色列支持者,在上映后仅五周便收获130万美元票房,成为年度第二高收入纪录片。
相比之下,《The Encampments》虽仅在50家影院上映,却因真诚与力量赢得口碑。导演凯·普里茨克与迈克尔·T·沃克曼拍摄了为期六周的校园抗议,跟随四位学生:犹太博士生格兰特·迈纳、谈判代表苏艾达·波拉特、巴勒斯坦组织者纳耶·伊德里斯,以及巴勒斯坦学生马哈茂德·哈利勒。影片以他们的视角展现大学拒绝撤资武器制造商、抗议者被驱逐与逮捕的全过程。
影片中的哈利勒曾被以“政治煽动”罪名拘留,他的故事成为观众理解这一运动的情感核心。而迈纳作为犹太人,选择以自身身份反对以色列暴行,凸显美国年轻犹太人群体内部的道德觉醒。
《The Encampments》将2024年的哥大抗议与1968年的反越战运动并置,揭示学校屈从于金钱与权力的历史惯性。纽约警察多次出现在校园,用暴力终结和平抗议,暴露出对言论自由的轻蔑。影片并不完美——它略去了校方资金投资的企业背景,也未触及部分参议员与亲以捐助者的资金联系——但这并未削弱其诚意与现场感。
与之相反,《October 8》几乎是一场信息操控的教科书。影片由演员黛布拉·梅辛监制,大量穿插访谈、社交媒体片段与未标明出处的视频,声称亲巴抗议等同“新纳粹主义”,并以纳粹德国影像作比。导演将犹太受害者叙事重新包装为政治武器,把所有巴勒斯坦人描绘成“哈马斯支持者”,忽视西岸、基督徒与反哈马斯的巴勒斯坦群体,也避谈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极右翼部长的种族煽动言论。
影片甚至将7日袭击称作“种族灭绝”,宣称“锡安主义是一场民权运动”。这种逻辑通过删减事实、制造恐惧来维系自身的“受害者”身份,却回避了以色列建国基于掠夺土地、对加沙的封锁与对五万多名死难者的沉默。
《October 8》的危险不止在于其偏见,更在于它为极右翼话语提供了新形式。片中人物模仿特朗普式口吻,将多元与平等政策指责为“反犹温床”,否定交叉性与反殖民理论的合法性。
评论者指出,在这个情绪化的舆论场中,唯一能反击《October 8》之类作品的,是事实与新闻伦理。《The Encampments》的力量恰在此:它拒绝煽情,以现场影像还原抗议者的理想与挫折,让观众看到言论受限下的真实美国。
当犹太博主亨·马齐格在节目中指控哈利勒“与哈马斯有关”时,导演普里茨克只是冷静回应——没有对抗的愤怒,只有对事实的坚持。正如评论所说,“反犹主义与反锡安主义并非一体,正直的新闻是最有力的武器。”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见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