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里头有那主角被大雪封山,走投无路,最后钻进一头刚死的驯鹿肚子里取暖活下来的桥段;《荒野猎人》里,主角也在极寒天气钻进了马肚子里,最后也得以生还,这是编剧瞎编出来的情节吗?
电影里头有那主角被大雪封山,走投无路,最后钻进一头刚死的驯鹿肚子里取暖活下来的桥段;《荒野猎人》里,主角也在极寒天气钻进了马肚子里,最后也得以生还,这是编剧瞎编出来的情节吗?
其实这事儿不光有人干过,而且真救了命。人要是真钻进动物肚子里,到底能暖多久?是不是真像电影演的那样,一躺就是十几个小时,醒来啥事没有?
1999年,在挪威靠近北极圈的一片荒原上,一名叫埃里克·拉尔森的猎人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体温不断下降,眼看就要冻僵。
就在他快撑不住的时候,想起祖辈传下来的老法子,他幸运地打死了一头驼鹿,靠着残存的力气切开腹部,蜷缩进温热的腹腔中,靠动物体内尚未散尽的热量撑过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救援队找到他时,人虽然虚弱,但核心体温仍在安全范围,奇迹生还。这个案例后来被挪威极地医学研究所收录,并在《北极医学研究期刊》上发表,成为低温急救中的经典实例。
动物体内到底为啥能保温?关键就在于“余温”和“隔热”。一头成年驼鹿或驯鹿体重能到300公斤以上,身体代谢停止后,内部温度不会立刻归零。
科学研究表明,大型哺乳动物死亡后,核心体温下降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到2摄氏度,前提是外界环境不太极端。但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暴雪天,降温会更快一些。
即便如此,刚死几小时内的动物体腔内温度仍可能维持在25到30摄氏度之间,尤其是胃部和胸腔这些器官密集的地方,热量更集中。
再加上动物厚厚的皮毛、脂肪层和肌肉组织天然就是一层高效保温层,相当于一个自带“恒温功能”的生物帐篷。
人钻进去之后,不仅挡住了寒风,还能通过直接接触温热组织获得热量传导,同时呼出的水汽也被限制在密闭空间里,形成微弱的湿度保温效应。
不过这招可不是随便什么动物都能用,也不是躺进去就能高枕无忧。动物必须是“刚死”的。要是尸体已经僵硬、发凉,体内温度接近环境温度,那就没用了。
其次体型得够大,一只兔子、狐狸,哪怕是狼,体腔空间小、热容量低,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人的热量需求。
只有像驼鹿、驯鹿、马、牛这类大型动物才具备足够的“热库存”。再者操作过程非常危险。剖开动物需要工具和体力,而人在严重失温状态下,手脚僵硬、意识模糊,很可能在半路上就倒下。
更别说钻进充满消化液、血液和内脏的腹腔,既容易引发感染,也可能因缺氧或吸入有害气体导致窒息。这种方法仅限于“极端绝境下的最后手段”,且必须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长时间密闭。
那具体能保温多久呢?根据挪威和加拿大极地医学团队的模拟实验,一个70公斤的成年人钻进一头刚死两小时内、体重约300公斤的驯鹿体内,在零下25摄氏度的环境中,可以将体温下降速度减缓约40%。
原本在野外暴露两小时就会进入重度失温状态,而在动物体内可延长至4到6小时。这意味着宝贵的求生窗口被拉长了,但绝不等于“无限续航”。实验数据还显示6小时后,尸体内部温度已降至接近环境水平,保温效果基本消失。
因此,真正的救命时间其实是前3到4小时,这段时间必须用来恢复体力、发出信号或等待救援,而不是指望“睡一觉就过去了”。
你能想象自己蜷缩在一个还在微微发热、散发着血腥味和腐烂气息的动物肚子里吗?那种视觉、嗅觉和触觉的冲击,足以让很多人精神崩溃。
心理学家在对极地探险者的访谈中发现,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面临这种选择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抗拒。而一旦情绪失控,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反而会加速热量流失,适得其反。所以,这不仅是生理挑战,更是心理极限的考验。
现代极地生存装备早已今非昔比,轻便高效的应急保温毯、防风雪帐篷、卫星定位求救器等设备大大降低了人们依赖原始手段求生的概率。
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和挪威极地研究所都强调,预防失温远比事后补救重要。出发前检查天气、携带足够能量食物、穿着分层保暖衣物、结伴而行,才是最靠谱的保命策略。
电影为了戏剧效果放大了个别极端案例,但现实中,没人应该把“钻兽肚”当成常规选项。这个听起来像野史奇谈的方法,确实有科学依据支撑,也确实在极个别情况下救过人命。
聊到这吧,下次接着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