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种》聚焦1919-1927年和1951年两条时空线索,多视角、深层次地展示了李大钊同志矢志救国救民,以破天荒、担道义之勇气,点燃了中国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火种的精彩历史画卷。电影将于10月16日全国上映。
日前,由陈剑飞执导,周振天任编剧,武姝彤任总制片人,富大龙、姜武领衔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火种》首映礼在京举行。
《火种》聚焦1919-1927年和1951年两条时空线索,多视角、深层次地展示了李大钊同志矢志救国救民,以破天荒、担道义之勇气,点燃了中国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火种的精彩历史画卷。电影将于10月16日全国上映。
首映礼上,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电影局局长陈际阳表示:“《火种》的首映既是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承,也是优质影视创作的生动示范。好的电影作品能够凝聚精神力量,让这团象征正义和信仰的火种点燃更多观众的心灵。”
唐山市乐亭县委书记刘景健认为:“《火种》创作团队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传李大钊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多视角展现了李大钊的革命历程和革命精神,会成为一部传承弘扬李大钊先生的优秀作品。”
与传统平铺直叙的主旋律故事不同,《火种》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双时空交织的手法,一方面刻画了李大钊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面对京师警察厅施加的“白色恐怖”,始终坚持斗争、直至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另一方面,它描摹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公安干警在百废待兴之际,开启了一场历时100天的绝密缉捕行动,将杀害李大钊的真凶绳之以法。
两条叙事线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对话。两场判决戏,一场是旧社会对革命人士的残酷镇压,另一场是新中国对残余旧势力的正义审判,既展现了革命火种的播撒时刻,又揭示了历史正义的必然到来。
首映礼上,导演陈剑飞揭秘了这个故事的创作缘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制片人在北京市公安博物馆看见了追捕吴郁闻的通缉令,他正是当年杀害李大钊同志的凶手之一,但很少有影视剧将这个逮捕过程拍出来,于是我们对这段历史展开了追溯。”
据了解,创作团队耗时五年创作剧本,考据历史细节,查阅数百份历史文献、老照片和地图,尽力还原1919年代及1951年代的北平街巷风貌,让每一个画面都散发着厚重的时代气息。
而在人物塑造上,创作团队不仅深入挖掘了李大钊不屈的斗争过程,也对其温情的家庭生活细节予以描刻。
因此,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李大钊,不仅是那个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在街头巷尾振臂一呼的革命先驱,还是与妻儿相互扶持的普通人。这种塑造手法打破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刻板印象,也让其英勇就义的落幕更具震撼力。
可以说,电影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平衡点,让红色题材的创作不只是对历史教科书的简单影像化,而是从最质朴的生活中生长出力量,让当代观众与历史人物产生心灵共鸣。
首映礼上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
李大钊同志的嫡孙女李乐群同现场数百位观众一同观看了影片,她对主创团队的创作表示感谢:“《火种》是视角独特、有新意的革命先烈题材电影,感谢主创团队满怀信念与责任感,耗时五年完成影片制作并成功上映,让革命先辈的故事在银幕上绽放光彩。”
与此同时,首映礼现场还有一群佩戴着红领巾、跟随家长来参加活动的小学生们。他们的出现,为这场信仰对话注入了代际传承的深刻内涵。
当历史的亲历者后代与未来的国家栋梁在同一场域中交流,《火种》完成了一种特殊的代际传承仪式。
正如总制片人武姝彤所说:“《火种》始终以‘左肩责任、右肩使命’的信念推进,坚信大钊精神是前行的核心动力,借‘火种燃大爱’传递精神内核。”
真正有生命力的主旋律作品,会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火种》的创新意义在于,它不再将历史视为遥远的过去,而是通过情感共鸣与叙事创新,让百年之前的信仰之火依然能够照亮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电影局局长陈际阳,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白轶民,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青英,河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若松,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海南广播电影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嘉奋,唐山市乐亭县委书记刘景健,北京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韩培,及导演陈剑飞、总制片人武姝彤、李大钊同志嫡孙女李乐群,共同出席了《火种》首映礼。
来源:影视独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