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19号中国内地和北美同步上院线,连中国首映礼都安排好了,就在第七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卡梅隆本人也会来。
《阿凡达3:火与烬》终于定了!
12月19号中国内地和北美同步上院线,连中国首映礼都安排好了,就在第七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卡梅隆本人也会来。
本来该高兴的,可国庆假期我重刷了《阿凡达:水之道》,越看越失望,这续集跟第一部比,简直像丢了魂似的。
我以前还挺喜欢《水之道》的,可这次重看,那种“不对劲”的感觉特别明显。
第一部《阿凡达》能火,根本不是靠什么生态环保的说辞,而是它把“虚拟”玩到了极致,还跟主题拧得特别紧。
你想啊,杰克是个瘫痪士兵,真实身体困在实验室里,靠技术进阿凡达的身体逛潘多拉;我们观众呢,身子陷在影院座位里,戴3D眼镜靠新技术看这个虚拟世界。
这俩多像啊,就是镜子里外的事。
杰克第一次用阿凡达在潘多拉跑的时候,那股子新鲜劲,不就是我们当年第一次看3D《阿凡达》的感觉吗?眼睛都看直了,觉得这技术太牛了。
而且卡梅隆对“蓝色”的用法也特别妙,他以前电影里,蓝色要么是《终结者》里那种冷冰冰的机器色,要么是《深渊》里那种代表自然的生命色,可在第一部里,这两种蓝居然融到一起了。
纳威人的蓝皮肤是自然的,看着就像从海洋里长出来的;可阿凡达又是实验室造的,是科技产物。
连潘多拉的生态都是这样,伊娃的万物互联,既像自然神灵那套,又像个生物互联网,灵魂之树存记忆,不就跟云端数据库似的?但国庆重刷《水之道》时,我发现这股子“巧劲”没了。
杰克的阿凡达不再是“虚拟工具”,完全成了潘多拉的“本地人”,我们观众再想从他身上找那种“体验虚拟”的共鸣,根本找不到了。
更别扭的是,电影一个劲说“海洋多真实多自然”,可画面里的CG感藏都藏不住,高帧率弄得画面太顺滑,看着跟高清游戏动画似的,一点都不像真的世界。
第一部是明着告诉你“这是虚拟奇观”,反而让你觉得震撼;《水之道》偏要装“真实”,结果越装越假。
而且卡梅隆以前拍续集,总能把故事和技术一起升级,这次倒好,技术是上去了,水下动作捕捉确实厉害,可故事却越写越窄。
本来是文明冲突的大史诗,硬生生变成了“一家人报仇”的家庭戏。
好莱坞爱拍家庭主题我能理解,可《水之道》把人物都弄成工具人了。
长子奈特亚,全程没什么戏份,最后为了让家人团结起来,就让他牺牲了,一点感染力都没有。
还有那个人类养子蜘蛛,硬是给他安排了跟反派老爸的感情线,就为了跟杰克家对比,逻辑都不通。
本来想靠家庭线拉共鸣,但后来发现人物都立不住,这戏看着能不别扭吗?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它的反殖民议题。
电影里的纳威部族,不管是森林的还是海洋的,都被写得特别“完美”,跟自然和谐相处,纯洁得像个符号。
这其实就是老套的“高贵野蛮人”设定,根本没给他们真实的历史和复杂的人性。
卡梅隆想讲反殖民,结果用的还是殖民视角,把原住民冻在“前现代”的美好里,这不就是保守主义爱说的“黄金时代”吗?
到最后,杰克反抗殖民,居然不是为了潘多拉的大家,而是为了“守护家庭”,公共的解放事业变成了守护父权家庭,这反殖民不就成了幌子?
《水之道》结尾放了点《火与烬》的预告,本想提提兴趣,可看完更担心了。
新出的“灰烬族”,设定是“背弃伊娃、崇拜火焰”,看着像要打破“纳威好、人类坏”的简单对立,可细想一下,这不还是老套路吗?《火与烬》的“灰烬族”:是新活还是老套路?
卡梅隆弄个“坏纳威”出来,大概率是想让他们跟人类反派合作,然后让杰克代表的“生态派”打败他们,反过来证明杰克那套才是对的。
这样一来,故事不又回到“非黑即白”的保守路子上了?
而且这次《火与烬》要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办首映,这电影节以前也办过《水之道》的首映,按理说该有期待,可现在看,大家更担心的是“能不能填好《水之道》的坑”。
我查了下,现在想看《火与烬》的人不少,可好多人都在说“别再搞家庭戏了”“把虚拟的初心找回来”。
说实话,卡梅隆要是想让《火与烬》翻身,真得跳出现在的框架。
别再盯着“家庭+生态”不放了,回头看看第一部怎么玩“虚拟”和“元电影”的,给潘多拉的部族多加点真实的人性,别再把他们当符号。
技术再牛,也得为好故事服务啊。
现在就盼着《火与烬》上映时,能看到点不一样的东西,别让我们再像重刷《水之道》时那样失望。
毕竟当年第一部《阿凡达》给我们的震撼,可不是靠装“真实”来的,而是靠它敢玩虚拟、会玩虚拟的初心。
要是丢了这个,再厉害的技术,也救不了一个没魂的故事。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