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亦聪:从碎片叙事到完整诠释——《志愿军:浴血和平》艺术特色之优缺点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22:46 1

摘要:《志愿军:浴血和平》(以下简称《浴血和平》)是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系列影片的终章。从剧情内容看,这部作品相比前一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增加了文戏的内容,一边是战争,一边是谈判,最终用血与火换来谈判桌上的妥协;从叙事风格看,则大体延续了前两部《志愿军:雄兵出击

▲《志愿军:浴血和平》海报

《志愿军:浴血和平》(以下简称《浴血和平》)是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系列影片的终章。从剧情内容看,这部作品相比前一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增加了文戏的内容,一边是战争,一边是谈判,最终用血与火换来谈判桌上的妥协;从叙事风格看,则大体延续了前两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志愿军:存亡之战》的特点:采用多线索、全景式的战争史诗叙事,在再现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对个体性格与命运的挖掘,整体上追求悲壮、崇高的美学风格。

战争史诗题材电影有其特定的拍摄难度,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商业风险与技术难度——拍摄成本高、服装特效要求高、战争场面不易还原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导演与编剧该如何把握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宏观视角与个体生活,乃至历史感与故事性之间的平衡。一些网友批评《浴血和平》的故事结构过于碎片化,但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某种程度上,碎片化是营造真实感的必要手段,如果导演执着于讲一个跌宕起伏的完整故事,那么,故事性本身反而会对真实感构成威胁——毕竟,历史不是故事,生活也不是。

《浴血和平》的重要艺术追求之一,就是通过对记忆碎片的整合,带给观众一种真实的历史质感。陈凯歌近年所拍摄的电影多用这种碎片整合的艺术手段,此前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都是如此,到《浴血和平》中,已在技术上表现得颇为娴熟。比如,影片至关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对“牺牲精神”的挖掘与表现,其中有各种不同的“牺牲”:前线冲锋倒在敌人火力网下的阵亡者,据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刻与敌同归于尽者,为完成定点战斗任务而主动赴死者,后勤运输工作中的意外身亡者,为救护染疫士兵而付出生命的医护人员,带病坚持工作直至最后一刻的翻译工作者……当然,影片还重点表现了另一种牺牲:为了捍卫契约精神,坚持不在中立区开枪而主动选择牺牲者。这些不同的牺牲被以碎片的形式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对“牺牲精神”的完整诠释。

从另一角度看,清晰的艺术追求也可能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导演干预”的痕迹上,对于《浴血和平》这种类型的电影而言,干预痕迹应是越少越好。整体看来,《浴血和平》固然是一部堪称战争史诗的佳作,但其中的“设计感”有时不免过于明显,比如某些镜头、片段,可以清晰看出设计痕迹,人物的某些台词也不够生活化,带有生硬的戏剧腔。某种程度上,这种“设计感”会削弱观众的情感共鸣。

《浴血和平》的故事主线有两条:一条是外交、谈判,一条是军事、战争。两条线索具有逻辑上的高度同一性,形成一种双螺旋结构,彼此呼应,彼此佐证,并可以在节奏上张弛有度。陈凯歌的电影向来有种对于思想的“执念”,他不满足于仅仅再现历史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从《黄土地》《荆轲刺秦王》《无极》到《道士下山》《妖猫传》《和你在一起》都是如此,《浴血和平》当然也不例外。这部电影的思想核心是对“和平”的思考,无论是“浴血和平”这四个字,还是电影中李晓与林月明围绕和平展开的反复辩难,又或者是停战时刻到来前双方士兵的倒计时与欢呼,都处处体现出思考的痕迹,其意旨非常清晰:和平是谈出来的,也是打出来的,更是无数先烈倾洒鲜血、牺牲生命换来的。

作者简介

何亦聪,198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专著、文集4部,发表文章70余篇。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