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一个老道的牌手,手里明明攥着一副王炸,打出去却连个响儿都没听见。陈凯歌的《志愿军》三部曲,就是这么一副牌。要题材有题材,抗美援朝,国之大事;要场面有场面,真金白银砸进去,炮火连天;要阵容,乌泱泱一片戏骨熟脸。按理说,这车马炮齐全的,怎么着也得在票房榜上杀个
有些事儿,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子不对劲。
就像一个老道的牌手,手里明明攥着一副王炸,打出去却连个响儿都没听见。陈凯歌的《志愿军》三部曲,就是这么一副牌。要题材有题材,抗美援朝,国之大事;要场面有场面,真金白银砸进去,炮火连天;要阵容,乌泱泱一片戏骨熟脸。按理说,这车马炮齐全的,怎么着也得在票房榜上杀个七进七出吧?
结果呢?三部曲,十五亿的传闻成本,吭哧瘪肚地忙活了三年,最后连本都没捞回来。这就奇了怪了。你说观众审美疲劳?《长津湖》珠玉在前,大家确实有点看腻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不至于亏到这份上。这里头,要说没点别的原因,我是不信的。
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妖”,恐怕就出在陈大导演的“私心”上。
电影这东西,说白了是个商品,拍出来是要卖钱的。投资人投钱,导演拍片,演员演戏,最后观众用电影票投票。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逻辑。可《志愿军》系列,越看越觉得它不像个纯粹的商品,它更像一份……怎么说呢,一份定制的礼物。一份陈凯歌导演,送给自己儿子陈飞宇的,一份极其昂贵的“成人礼”。
你看那个贯穿三部曲的角色,孙醒。历史上查无此人,纯属虚构。但在电影里,他简直比开了挂还神。松骨峰战役,打到最后只活了七个人,有他;铁原阻击战,神兵天降一般又出现在战场,还能活下来;到了第三部,不仅活蹦乱跳,还升了官,当了副排长,甚至在紧张的战事里,还抽空搞了点若有若无的感情线。
这就有点挑战咱们普通观众的观影常识了。我们是来看一部严肃的历史战争片的,是来缅怀那些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先烈的。结果看着看着,发现全片的镜头和高光时刻,似乎都在围着一个虚构的人物转。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反而成了给他抬轿子的。这就好比一盘精心烹制的国宴,色香味俱全,结果端上来一看,主菜是佛跳墙,但所有人都得围着旁边一碟拍黄瓜转,告诉你这碟黄瓜才是精髓。你什么感觉?
我不是说不能有虚构人物,艺术创作嘛,需要穿针引线的角色。但这个针线,不能比锦缎本身还粗还亮眼啊。当一个虚构角色的主角光环,强大到可以随意穿越于各个真实的历史战役,并且毫发无伤,这就不再是艺术加工了,这叫“开小灶”。
陈凯歌导演的水平,拍出《霸王别姬》的人,他会不懂这个道理?他太懂了。他之所以这么干,原因可能只有一个:这部电影的第一目标,已经不是为了讲好志愿军的故事,也不是为了票房大卖,而是为了把陈飞宇这个演员,稳稳地托举到“主旋律硬汉小生”这个赛道上。
这步棋,用心良苦,代价也极其高昂。在当下的影视圈里,流量明星想转型,最好的跳板就是参演一部质量过硬的主旋律大片。你看《长津湖》里的易烊千玺,一部电影下来,国民度和商业价值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这块蛋糕,谁不眼馋?陈凯歌显然也想让儿子吃上这口饭。可别的流量是去“参演”,是去当绿叶,哪怕是重要角色,也得在整个宏大叙事里找准自己的位置。
陈公子倒好,直接让整个剧组,连带着十五亿的投资,给他当了三年的“陪练”。这种玩法,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上,恐怕也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了。
可惜,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走进电影院,是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敬来的。当他们发现这份情感,可能被消费、被利用,成了别人“捧儿子”的背景板时,那种被欺骗的感觉,会直接反映在口碑和票房上。你戏里把儿子拍得再英勇,戏外观众只会觉得“哦,关系户”。你越是用力,大家的反感就越强。
这就像一场资本的豪赌。陈凯歌以为用最雄厚的资本、最宏大的题材,就能强行给儿子“镀金”。他押上自己的声誉,押上投资方的真金白银,试图用钱砸出一条星光大道。结果市场给了他最直接的回应:这条路,走不通。观众或许会为好故事买单,会为真英雄流泪,但很少会为一个硬捧出来的“天选之子”心甘情愿地掏钱。
说到底,这赔掉的十来个亿,与其说是电影的商业失败,不如说是一份父亲望子成龙的“学费”。只不过,这份学费,实在太贵了。它不仅是金钱上的亏损,更是对一个金字招牌导演信誉的透支。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话没错。但当这份心,大到足以扭曲历史叙事、罔顾商业逻辑的时候,那就不再是单纯的父爱,而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豪赌了。
赌输了,就得认。
来源:快乐蜻蜓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