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震耳欲聋》上映!剧情让人骤然泪下,用演技征服广大观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5:54 2

摘要:这部聚焦聋人反诈题材的影片,上映三天票房破亿,豆瓣开分8.5,却也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场争论:当我们谈论听障群体时,我们究竟是在“关怀”他们,还是在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2025年国庆档的影院里,一部名为《震耳欲聋》的电影让观众在无声中体验了一场风暴。

这部聚焦聋人反诈题材的影片,上映三天票房破亿,豆瓣开分8.5,却也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场争论:当我们谈论听障群体时,我们究竟是在“关怀”他们,还是在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震耳欲聋》被标注为“国内首部聋人反诈律政剧”,但它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影片直接将镜头对准了中国2780万听障群体面临的系统性困境,信息壁垒、手语律师不足百人、维权成功率低于1% 。

导演万力采用了一种被称为“潮湿现实主义”的美学:漏雨的律师事务所、雨水中模糊的霓虹灯、手语翻译在法庭上站成的“权力链条” 。

这些画面不再是背景布景,而是成了司法系统对聋人群体“制度性沉默”的隐喻。

当观众看到聋人受害者举着“还我房子”的标语无声抗议时,那种压抑感是否让我们想起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檀健次饰演的律师李淇,可能是近年来华语电影中最具争议性的主角。 作为聋人家庭的健听子女,他精通手语却厌恶原生社区,甚至对求助的聋人女孩开出一小时两千的律师费 。

这种“灰度人设”被导演刻意放大:李淇办公室的冷灰色调、他手腕上象征名利野心的金表,甚至他与诈骗头目金松峰(王砚辉饰)共饮红酒的场景,都在挑战观众对“正义律师”的期待 。

但正是这种复杂性,让他的转变更具冲击力,当聋人邻居老马(潘斌龙饰)被骗光积蓄、吴阿姨(迟蓬饰)在雨中自杀时,李淇的良知觉醒不再是套路化的英雄归来,而是一场自我救赎的狼狈挣扎 。

全片30%的对白是手语,但《震耳欲聋》真正颠覆性的,是让沉默本身成了叙事语言。法庭上,骗子的声音被消音,只剩手语动作带起的衣物摩擦声。

聋人女孩张小蕊(兰西雅饰)的绝望不是通过哭喊,而是通过手语节奏的崩溃传递 。

影院中低频持续的“嗡”声,模拟了聋人的听觉体验。这种技术不仅是为了共情,当我们短暂体验“失聪”时,是否终于理解了聋人群体每日面对的信息孤岛?

影片中“11名聋人同时赶到法庭作证”的情节被批评过于理想化,但现实比电影更残酷:全国2780万听障人士,对应不足百名专职手语律师,而诈骗团伙正是利用这种悬殊比例,打造针对聋人的“定制骗局” 。

电影借反派金松峰之口抛出丛林法则:“聋哑无所谓,区分人的是阶级。”这句话撕开了更广泛的社会伤口,当受害者吴阿姨的遗书只有一行“我想听见世界说对不起”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弱势群体的苦难往往源自整个社会的“选择性聋哑”?

檀健次为角色学习手语至“语速同步”的程度,并在法庭戏中同时进行口语陈述和手语表达,甚至让两种语言传递的信息产生微妙差异 。 这种表演难度远超传统律政剧的慷慨陈词。

而老戏骨王砚辉饰演的诈骗头目,没有脸谱化的邪恶,反而以“弱肉强食”的逻辑自洽。

潘斌龙饰演的聋人老马,在得知受骗后不是愤怒,而是喃喃“就是不想孤独地死去” 。 这些细节让道德辩论落到了具体的人性层面。

《震耳欲聋》上映后,微博“无障碍普法”话题阅读量破亿,多地公益组织发起反诈手语课堂 。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一部电影能否真正改变2780万人的处境? 当观众为剧情流泪后,是否会转身忘记现实中的“李淇”和“张小蕊”?

影片结尾,聋人群体的胜利不是依靠“天降英雄”,而是集体站出抗争。 这或许正是《震耳欲聋》留给观众的最大拷问:当我们在影院里为沉默者落泪时,是否愿意在现实中也做一个“打破沉默”的人?

来源:影视局中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