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对于那些至今还在吹捧柴静创作的《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的人,我想说的是,环保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请不要把这些年中国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绩归功于柴静这些人,因为只有天亮了鸡才会叫,而不是鸡叫了天才会亮!
文/胡铁瓜
首先对于那些至今还在吹捧柴静创作的《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的人,我想说的是,环保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请不要把这些年中国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绩归功于柴静这些人,因为只有天亮了鸡才会叫,而不是鸡叫了天才会亮!
这部103分钟的纪录片,表面上是一个母亲“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而背后其实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操纵舆论的博弈!
2015年春天,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发布,瞬间引爆网络。短短几天内,视频播放量以千万计,微信朋友圈被刷屏,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这部由柴静自掏腰包,耗时一年完成的纪录片,以她女儿患有肿瘤的深情叙述开篇,把所有人一下子就被拉入到之后精心编排的叙事之中!
当时,无数观众包括我自己,被片中情感打动,为中国环境问题忧心不已。然而,当热情退去,理性回归,我们再回看这部曾引发全民环保觉醒的纪录片,不禁要问:柴静真的只是为了环保吗?为何片中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这部纪录片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片子最催泪、也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柴静作为一个母亲的身份,以及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她讲述自己怀孕期间,从未戴过口罩,暗示孩子生病与空气污染有直接关联。这个叙事逻辑非常高明,一下子就击穿了普通人的心理防线——谁能去质疑一个母亲对孩子健康的忧虑呢?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她反复强调孩子与雾霾的关联,却始终没有向观众交代一个关键事实:她的孩子是在美国出生的。 这个信息的缺失,让整个悲情故事的根基动摇了。
一个在北京怀孕,在美国生产的孩子,其健康状况与北京雾霾的因果关系,真的能像她在片中暗示的那样铁板钉钉吗?更不用说,后来网络上流传她本人怀孕期间有吸烟习惯。这些信息交织在一起,孩子生病这个沉重的“锅”,究竟该扣在谁头上,立刻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更值得玩味的是,对于是否在片中提到自己的孩子,柴静曾十分犹豫。据一位参加过柴静模拟演讲的记者透露,柴静曾顾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孩子的生命和生活。最终说服她的是她的先生,认为不用回避孩子生病,不用认为“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
在当时那种情绪渲染下,没有人会去追问这些细节。大家本能地相信了一个母亲的控诉。可现在冷静下来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披露不全,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情绪引导。她用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个人经历,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化成了一个煽情的道德故事,并把矛头精准地引向了她想要指责的方向。
一边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一边是可能存在的孕期吸烟行为,柴静却在片子里笃定地将病因归咎于中国雾霾。这种选择性披露信息的做法,早已超出了“信息不全”的范畴。正如当时还没走火入魔的方舟子指出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生儿良性肿瘤与空气污染有直接关系。可柴静偏偏要用这种模糊不清的因果关系,将个人不幸包装成公共灾难,用母爱滤镜掩盖逻辑漏洞。这种操作,与其说是记者的调查,不如说是演员的表演。
除了情感牌,柴静另一大“利器”是看似权威的数据。她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是世界第一。这个数字本身没错,但它就像魔术师的手法,只给你看他愿意让你看的那一部分。
她绝口不提的是人均碳排放量。中国有十四亿人,是整个美国人口的四倍多。把总量这个大数字除以十四亿,我们的人均排放量连美国的一半都不到。这个至关重要的比较维度,在她的片子里被巧妙地隐藏了。
这种数据裁剪术,导向是极其明确的:只凸显中国的总量庞大,却刻意忽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历史上和当下更高的人均消耗。她可以把镜头对准中国的煤矿、钢厂、冒着白烟的工厂和街上拥堵的汽车,把一切环境责任都归结为这个国家自身的问题,却对美国从19世纪就开始、持续百年的高排放历史轻描淡写。
这公平吗?欧美国家靠着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积累了数百年的财富,如今他们富裕了,转过头来就开始搞《巴黎协定》、碳中和、碳交易,一边自己讨价还价甚至“退群”,一边理直气壮地逼着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大幅减排。这哪里是单纯的环保?这分明是一场披着绿色外衣的、赤裸裸的遏制战略。
而除了这部纪录片,更为让人看清柴静真实嘴脸的一幕发生在她与中科院丁仲礼院士的对话中。丁院士明确提出,碳排放核算应该按人均计算才公平,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原则。但柴静却居高临下地反问:“那我们人那么多,岂不是总量更大?”这句话的潜台词极具迷惑性——仿佛中国人多,就活该少排放、该为全球污染买单。可她怎么不想想,美国人人均排放是中国人的四倍,欧洲国家享受了两百年工业化红利,现在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勒紧裤腰带减排,这公平吗?
这场对话暴露的,是柴静对全球发展格局的刻意曲解。她在片子里把中国的煤炭产业、重工业、汽车尾气骂得一无是处,却对一个基本事实视而不见:中国用占世界19%的人口、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要养活十几亿人、保障十几亿人的取暖用电,能源结构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推动清洁取暖,北方“煤改电”“煤改气”背后是巨额的财政投入;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西气东输”等工程付出的成本难以估量。可这些国家层面的努力,在她的那个纪录片里连一个镜头都没有。
为什么不提?因为这些内容不符合她预设的“政府不作为、企业无良”的叙事逻辑。柴静需要的是冲突性、戏剧性,是能点燃公众情绪的“黑料”,而不是需要耐心解释的系统工程。她在片子里大谈特谈能源垄断问题,呼吁打破现有格局、引入市场竞争,却对民营炼油厂偷排乱排的乱象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批判,很难不让人怀疑她的真实意图。
这部片子号称是柴静“自费百万”、个人调研的成果。但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吗?后来网络上陆续有信息透露,这片子的制作和传播背后,有着复杂的外资背景,与某些空气净化器厂商、环保设备公司以及风投基金关系密切。
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柴静在片中可以呼吁“少开一天车”,但整个片子看下来,最终的解决方案似乎并没有指向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治理,而是隐隐导向了个人消费——比如,你家是不是该买一台空气净化器了?
果然,片子播出后不久,有报道称相关品牌的空气净化器销量直接翻倍,股价也应声上涨。你看,她把一个本应依靠公共政策和全民行动解决的公共问题,巧妙地转化成了私人的健康焦虑,再把这种焦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
这一套闭环下来,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是中国的环境吗?或许有那么一点宣传效果。但更直接的,是背后的资本赚得盆满钵满。老百姓的一腔热血,最终换来的,可能只是钱包的消瘦和情绪的消耗,而真正的政策改变和产业升级,却并非一部片子所能推动。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环保牌”背后的政治算计。片子播出时,正是国际社会推动碳交易体系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深知,减排标准制定权直接关系到发展权——发达国家减排成本高达每吨100美元以上,而发展中国家仅需20美元。NRDC等组织此时推动中国提高减排目标,本质上是想让中国承担不合理的责任,延缓工业化进程。这也就是为什么特朗普上台后能毫无压力地退出《巴黎协定》,而中国提出“发展优先、环保渐进”就会被指责“破坏地球”。
柴静在片子里鼓吹的“能源市场化”“打破垄断”,恰好与西方资本希望打开中国能源市场的诉求不谋而合。她将环保问题简化为“体制问题”,将发展与环保对立起来,本质上是在传播一种“中国崩溃论”的变种。这种论调的危险之处在于,它会让公众误以为只有彻底否定现有发展模式、接受西方标准,才能解决环境问题,而这恰恰正中某些国家的下怀。她给出的环境治理方案是让中国国企私有化,就是图穷匕见了!
现在再看柴静当年那句“别怕黑,火柴会亮”,只觉得恶心。她点燃的从来不是希望的光芒,而是焦虑的火焰,这火焰烧掉了公众的理性,照亮了资本的路径,最后只留下一地焦灰。而那些曾经被她感动的人,也渐渐明白:一个人哭出来的“真诚”,永远代替不了一个国家苦出来的进步。
柴静如今的沉寂,或许是这场舆论闹剧最好的结局。但她代表的那类人,依然值得我们警惕。他们打着“独立思考”“环保先锋”的旗号,背后却捆绑着资本逻辑;他们嘴上喊着“替民发声”,实则在推销预设的立场。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把发展中的问题说成绝症,把西方的方案说成解药,用情绪代替理性,用批判代替建设。
可以说当年有多被那部片子打动,现在就有多被动。我也是其中一员,曾经的我们问题多情况差的时候,我也是去批评、去质疑、去呼喊的一个,可是现在想来我那就是去“拱火”“添乱”!其实我们更要为那个阶段依然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建设,一直在为祖国奉献的一批人点赞,没有他们的负重前行哪有今日!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做不到大格局大视野大贡献,但至少可以做到承认错误,改变态度,而那些曾经口口声声为了百姓发声的人却没有一个可以做得到!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