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被冠以“港片最后机会”的大制作,票房却像被抽走的氧气,剩下的只是尴尬和数字的冷冰冰对账单。
一个被冠以“港片最后机会”的大制作,票房却像被抽走的氧气,剩下的只是尴尬和数字的冷冰冰对账单。
2025年10月11日21点的内地票房榜上,《志愿军3》以单日超1200万领跑,上映12天累计突破5.1亿,排片占比19.6%,票房占比24.8%。
同一时刻,《风林火山》的日票房只有210万,排片4.7%、票房4.3%,上映11天总计约7800万。
制片成本4.5亿,香港票房不到1000万,若按片方取票房37%分成测算,亏损估计超过4.2亿。
账面上的亏损只是表象,更深层是市场偏好变迁。
曾几何时,港台影坛靠海外华人和东南亚院线撑门面,如今内地市场成为决定成败的主战场。
观影人群结构发生改变,年轻观众对“明星情怀包”不买账,口碑和社媒热度优先影响排片。
演员阵容堪称“复刻版黄金年代”:金城武、刘青云、梁家辉、古天乐等老牌票面压箱,最小的金城武也已51岁。
观众在影院里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孔与上世纪的动作模板,感受却更像在翻旧照片。
影业生态的另一面是资金与风险的重组。
香港制作方过去仰仗本地资本与海外长线回收,近年越来越依赖内地票房和流媒体提前回款,这种依赖放大了单片失败的连锁效应。
古天乐今年多部影片接连失利,几部新作合计亏损接近8亿,个人品牌承受极大压力。
《寻秦记》电影版被寄予厚望:原剧2001年在本地播出时曾创下高收视纪录,影视改编的情怀与IP记忆被视作票仓。
电影版2019年完成拍摄,2014年筹备启动,投入约2亿并计划请杜琪峰执导,档期问题最终未果,作品因此沉睡六年。
社交平台上,关于这部重启的讨论分裂明显。
一派认为只要品质不过分拉胯,情怀和原班演员能引发大规模观影潮;另一派则指出,情怀票房的上限被放大,缺乏与当代观众的连接会让改编变成自我安慰。
行业内部意见也不统一。
部分制作人强调重回制作本质:剧本与节奏优先,明星只是放大器;部分发行方则认为要重新设计营销方法,利用短视频与年轻流量平台而非仅靠传统路演。
从海外看,成龙主演的《捕风追影》票房突破12.55亿,但出品与主导团队为内地,说明制作与市场重心已经转移。
香港电影要想复苏,可能需更灵活的合制模式与新人带血性。
关于未来,几条可行路径值得关注:深化与内地平台的早期合作,改良宣发逻辑以吸引25岁以下观众,扶持新导演和编剧以注入题材多样性。
学术与市场的结合也可尝试,比如开展观众分层调研,精准制定排片策略。
结语回到开头的悬念:一部被期待的大片为何在票房战场失守?
答案既有产业结构的挪移,也有观众审美的更新与营销策略的滞后。
若希望港产片重燃影市活力,需在尊重记忆的同时,真正把握新时代的观影脉搏与传播节奏。
展望未来,继续观察《寻秦记》跨年档表现及其在社媒上的口碑发酵,将成为衡量复兴可能性的关键指标,业界需要在制作、发行与观众连接三个节点上同时发力,才能把一次情怀翻新变成长期的商业与文化回归。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