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18 日,《731》在上映,票房破 3 亿却差评缠身。尤其是当电影屏幕的镜头扫过温碧霞饰演的艺伎脖子上的樱花烙印,再切到剖腹婴儿身上的同款印记时,很多观众吐槽是没爆点:电影在这里节奏慢,没把比细菌实验更恶毒的真相淋漓尽致披露出来!
2025 年 9 月 18 日,《731》在上映,票房破 3 亿却差评缠身。尤其是当电影屏幕的镜头扫过温碧霞饰演的艺伎脖子上的樱花烙印,再切到剖腹婴儿身上的同款印记时,很多观众吐槽是没爆点:电影在这里节奏慢,没把比细菌实验更恶毒的真相淋漓尽致披露出来!
在《731》电影中,观众除了看到日军731部队血腥的细菌武器罪行之后,也会观赏到影片中唯美的镜头,那就是著名演员温碧霞扮演的日本艺伎。
当日本少年兵对被囚禁的中国人喊出:“你自由了”时,实质上这些囚犯被押送去活体实验。当囚犯从关押的牢房大门中走出来,温碧霞扮演的艺伎们,都会唱着歌缓缓欢送犯人。但是在主角王永章看来,这是把人送到地狱的黑白无常鬼。
在影片最后,镜头专门给温碧霞扮演的日本艺伎脖子上的樱花烙印一个特写,日本女大佐脖子上也有这樱花烙印,孙茜扮演的母亲被剖腹取出的婴儿,脖子上也有这樱花烙印。
这些艺伎脖子上的樱花烙印,与剖腹婴儿的印记形成残酷呼应。导演通过电影镜头在隐喻:日本殖民统治不仅掠夺中国人的生命,更要将作为受害者的中国人后代,彻底同化为本国殖民工具。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1931-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东北的历史,可以看到这些艺伎的表演,实质是日军对中国民众进行一场针对灵魂的“防疫战”: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消解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用精神文化掩盖血腥的暴行,麻痹中国民众的思想意志,使中国民众自觉服从日本侵略者的统治。
艺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作为日本的传统职业,起源于17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的贵族社交圈。最早的艺伎并非女性,却是由男子扮演,主要在日本京都贵族阶层聚集的茶屋、剧场中表演歌舞、乐器,为客人提供艺术陪伴。
在十八世纪中期,伴随着江户时代市民文化和商业的发展,女性艺伎逐渐取代了男子,形成了成熟的艺伎表演职业体现。艺伎不同于卖身的歌妓,乃是女性艺术表演者,卖艺不卖身,日常学习三味线、舞蹈、茶道、花道、谈吐等精湛技艺,主要服务于富商和贵族,成为日本古典艺术的重要传承者。
在明治维新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和财阀成为艺伎的主要客人,艺伎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峰,成为日本浮世文化和高雅社交文化的代表。艺伎的服饰、发型和举止,成为时代的时尚潮流。在日本社会中,艺伎如同今天娱乐圈明星一样,是时尚偶像、艺术家,更是高级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陪衬。
可以看到,艺伎行业的兴起,乃是日本独有的社会发展轨迹,更是日本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职业形态。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对东北做殖民统治。
精通中国历史的日本,从元朝灭亡和清朝统治中国三百年中,深知光靠武力、暴力是很难维持对东北的长期统治。唯独精神殖民,文化同化,才能麻木东北民众的思想,彻底服从日本侵略者的领导。
于是,日本在东北,极力推行“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等营造“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等欺骗性口号,同时在东北精心构建了一套文化殖民体系。
如1936年日本制定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这也就是日本原本想把百万户国人移民到东北,借着人种的结婚繁衍同化东北,但由于日本人口稀少,实际移民仅仅八万户。
但是伴随日本移民潮涌入,还有艺伎、日本料理、能剧团等日本文化载体。具体来说,就是把日本艺伎、日本料理、咖啡馆等元素,作为日本文明和现代生活的象征,在伪满洲国的东北推广开来,成为掩盖殖民残酷统治的文化“糖衣炮弹”。
电影中温碧霞扮演的艺伎,原型就是日本文化殖民统治政策下的产物。当时,日本在伪满洲国积极推广本国文化,如设立在1940年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今长春)举办的第七次“日满亲善”文艺大会,让艺伎表演日本的古典艺术,对东北民众灌输日本文化,成为粉饰侵略途径的勾当。
又如日军的731部队,虽然对外宣称是“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实质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每年可以从伪满政府获得 500 万伪满元专项经费(约合当时 300 万日元)。这一笔资金用于实验设备采购之外,还包括在基地周边修建日式料理店、艺伎表演厅等日本消费文化等设施。
日军的文化殖民算盘是非常恶毒,一方面用艺伎表演、日式料理店来满足731部队研究人员的休闲需要,同时在东北渗透日本文化,更可恶的是,日军还根据日本文化内涵,改造东北的满族歌舞、传统二人转等,使之变为所谓的“满洲艺术”,然后送到日本的国内巡演,对外宣称这是殖民东北带来的满洲文化进步,借此粉饰掠夺的罪恶。
可以看到,日本殖民东北以艺伎文化的“糖衣炮弹”统治,与731部队的细菌战形成互补关系。前者瓦解精神,后者摧毁肉体。但瓦解精神更为彻底,从灵魂层面消解东北民众的反抗意识。
长春伪满洲国的日式建筑物
三 双重绞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毁灭
温碧霞接受采访时候说过,自己愿意零片酬接受扮演《731》电影的艺伎,也是为了令更多人看到日本殖民东北的一面。电影《731》把细菌实验的“硬暴力”和艺伎表演放在同一叙事中,也是完整还原日本殖民东北时候的硬暴力和文化软渗透的“双重绞杀”。
在电影结尾,镜头从温碧霞扮演艺伎脖子上樱花烙印,缓缓移到被剖腹婴儿身上相同的樱花烙印,这个细节道破了日本殖民东北最恶毒的真相:不仅要用武力绞杀中国民众的肉体,还想摧毁中国人的未来希望,目的是让东北民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日本文化的“优越性”,削弱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语言、文化、思想上,彻底切断东北与中国的文明联系,真正使东北被日本同化。
当时日本文化殖民东北的资金,很多也是掠夺东北民众的。根据伪满洲国财政部留存的《军费支出台账(1941-1945)》显示,日军731 部队每年从伪满洲国获得的“特别经费”财政拨款,可购买 20 架零式战斗机。
伪满洲国的街道景观
但伪满洲国财政收入,很多是日本关东军通过“粮谷出荷”、“强制劳工” 等政策,掠夺东北民众手中资源转化为资金收入。
日军掠夺东北民众的财政资金,不仅支撑731部队杀人机器的运作,也滋养日本的文化殖民体系,如在东北修建“满洲建国大学”、日式浴池、艺伎表演厅。于是,伪满洲国就形成日军修建的战壕、重武器阵地与日式浴池、艺伎表演厅仅一墙之隔;一边是荷枪实弹的士兵,一边是谈着三味线的艺伎,这一种荒诞的共生场景,正是日本殖民统治的真实写照。
日军统治东北的文化殖民,除了艺伎文化灌输之外,还有系统性地清除中华文化的印记,对东北民众植入对日本文化教育。
如1937年,伪满洲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学制纲要》,规定教育目的就是“忠良之国民”。在日军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日语定为“国语”,中文将格为“满语”,课程中 “日本皇道精神” 占比达 40%。历史教科书被彻底篡改,声称东北是“满蒙人的故土”,与中国本土历史彻底割裂,将日本侵华和殖民美化为“正义的解放”。
伪满洲国时候日本宣传画
同时,日军加强对伪满洲国的思想控制,垄断舆论。日本借助“满洲国通信社”垄断一切新闻来源,同时建立严格的出版物审查制度,任何带有中华民族意识和反日内容的书籍、报刊都被查禁。
日军也在伪满洲国建立“民众教育馆”,对百姓灌输 “日满一体” 思想,仅 1940 年就举办 “日化讲座” 2800 余场,艺伎表演则成为这一切的 “遮羞布”,让外界误以为东北在日军统治下 “文明进步”。
日军就是借助电影、广播和艺伎等日本文化载体,大力宣扬“日满一体”,令东北民众在思想上成为“天皇的顺民”。
日军对东北进行文化掠夺,借此摧毁民族记忆的根基。如日本经常以“学术调查”和保护为名,系统地劫掠东北各地的文物。
根据二战后中国方面的不完全统计,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相关材料,在东北的沈阳故宫、热河行宫等地方,大量珍贵古籍、字画、档案被运往日本,更是造成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掠夺,不仅是文物上的盗窃,更试图斩断东北与中华文明历史联系的根脉,把东北彻底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所以,温碧霞扮演的艺伎,历史隐喻远远大于角色的本身。她告诉可我们,日本不仅在伪满洲国,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都是“双重暴力”:一方面是731部队代表针对肉体的血腥毁灭,另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进行针对灵魂和思想,看似“不流血”的精神灭绝。日军文化殖民的精神灭绝,乃是无形中完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阉割”,后遗症更加深。
#731#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