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糊的画面、斑驳的痕迹、褪去的色彩、跳动的帧画,这是不是你记忆里的老电影?岁月侵蚀下,曾经的珍贵电影要濒临消失了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里,有一处全国最大4K经典影像修复基地,一群“时光魔法师”以科技为笔,修复电影,让红色经典重焕生机。
模糊的画面、斑驳的痕迹、褪去的色彩、跳动的帧画,这是不是你记忆里的老电影?岁月侵蚀下,曾经的珍贵电影要濒临消失了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里,有一处全国最大4K经典影像修复基地,一群“时光魔法师”以科技为笔,修复电影,让红色经典重焕生机。
“红色电影高清修复”——看似简单,背后工作却很繁复。一部90分钟的片子,拆开来有13万帧画面。若单靠人力逐帧修复,即便集结100位专职修复师,与时间赛跑,完成这趟“时光修复之旅”也需数月。
面对“周期长、成本高、效果不均”的挑战,马栏山依托视频产业云技术优势,启动红色经典影像修复工程,逐步构建起AI智能自动修复与人工精修相结合的全流程工艺体系。走进红色电影修复实验室,一部部蒙尘的老电影,正在这里完成从“斑驳”到“鲜活”的“新生”蜕变。
“过去影片修复常陷入‘修得慢、效果杂’的困境。”云上栏山科技有限公司后期技术总监龙新滨向记者介绍,马栏山依托成熟的音视频制作技术与专业人才团队,研发出AI智能修复与人工精编修复协同的影像修复方案。在AI修复环节,团队通过算法模型训练与自研模型开发,已能借助AI实现老电影数字影像的去划痕、色彩修补、消除压缩失真等核心处理,大幅提升修复效率;而人工精修则聚焦历史细节校准,比如为《雷锋》调校色调、还原老场景光影质感,确保修复不偏离时代原貌。
2024年起,长沙学院师生也加入这场“红色影像守护战”。学院组建起近百人的师生修复团队,运用马栏山人工智能上色平台及数字修复、音视频处理等技术,助力《湘西剿匪记》《毛泽东在1925》等老电影恢复原始风貌。青年学子在逐帧修复中触摸历史,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力量,让技术迭代与精神传承同频共振。
目前,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已启动由“红色文化生产线”“红色文化基因库”“红色文化云上展馆”构成的红色文化数字呈现工程。依托这套日趋成熟的技术体系,园区累计修复《雷锋》《国歌》《风云儿女》《打击侵略者》《湘西剿匪记》等13部红色经典影片。
曾经模糊的人物轮廓变得立体鲜活,灰白画面染上贴合时代的温润色彩,质朴的时代光影与厚重的家国情怀直抵人心。这些红色影像从马栏山走向全国银幕,让不同时代的目光,在同一个故事里重逢。
出品人|夏似飞 刘建光 祝平良
策划|杨又华 禹振华
统筹|曹辉
执行|周月桂 曾益
记者|刘瀚潞 黄煌
编导|周浩宇
摄像|陈萌
剪辑|胡志丹
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 湘视频道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