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与一部电影——重庆第一部援藏电影《藏地心迹》出品人周鹏程的故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2 01:08 2

摘要:《藏地心迹》是周鹏程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三部曲的开篇第一部,2019年,作品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2021年获得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藏地心迹》以重庆援助西藏昌都地区为文学叙事基础,全书40万字。作品通过讲述重庆第八批援藏队员的真实故事,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1

三年前,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年会上,学会副会长周鹏程发言:“我要把《藏地心迹》拍成电影。”仿佛惊雷一般,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藏地心迹》是周鹏程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三部曲的开篇第一部,2019年,作品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2021年获得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藏地心迹》以重庆援助西藏昌都地区为文学叙事基础,全书40万字。作品通过讲述重庆第八批援藏队员的真实故事,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促进民族团结,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对口援建西藏昌都地区。30年间,重庆派出援藏干部1000余人,实施援藏项目1151个,投入援藏资金37.5亿元,西藏昌都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2018年,周鹏程受重庆市作协委派,历时整整一个月,走遍昌都市区和4个区县,访问第八批援藏干部群众达200余人,收集援藏素材160余万字。克服感冒、高反等不适反应,完成采访后从昌都回来,他右肺严重感染、胸腔积液。住了15天院,吃了29副中药,戒酒两年,身体才基本恢复。

《藏地心迹》以恢宏的文学叙事描写了温馨感人的援藏故事。高尚鲜活的援藏人物群像,医疗、教育、党政、专技等岗位援藏队员的真实故事,引起了援藏干部和藏区群众的情感共鸣。

“如果能把《藏地心迹》里的故事搬上荧屏就好了。”一个曾援藏的专技人才的一句话,引起了周鹏程的高度重视,一个奇特的想法在他脑海中盘旋:把《藏地心迹》改编并拍摄成电影,拍出援藏人的内心世界。

2

2022年1月,重庆市作协文学作品转换专委会成立,周鹏程找到专委会主任、著名诗人李海洲,“海哥”立即签了字并迅速报送给市作协何浩书记,何浩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同年2月,重庆市纪实文学学会(后改为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组织专人进行剧本创作。

可是,从文学叙事“一个人的创作,一台电脑的投入”,到光影艺术“一个团队的运作,动辄几千万资金的投入”,谈何容易!

团队作战需要有个“窝子”。周鹏程的挚友、资深媒体人潘锋把江北观音桥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捐作摄制组的办公室。

钱呢?初步预算投资3000万元!启动资金至少要300万元。这个数字有点“天文学”的味道,对一个作家来说,还有点诗意的夸张。但,情怀无价。

周鹏程是一个诗人,他在诗歌《欠条》中写道:“欠花开一次鼓掌,欠花落一次沉默……”芬芳的泥土里,写满了诗人对大地和母亲的情怀。

2022年3月31日,周鹏程与好友潘锋、仲树昌、王敏在观音桥签下合作协议,约定共同出资打造电影《藏地心迹》,周鹏程为出品人,其他为发起人,由此,电影《藏地心迹》前期启动资金得到解决。

4月1日那天,周鹏程给四川作协阿来主席发去一条短信,诚聘阿来担任电影《藏地心迹》文学顾问。阿来的回信干脆利落,就只有一个字:“好!”著名作家黄济人先生后也答应担任文学顾问。

4月10日下午,《藏地心迹》筹备工作会议在位于袁家岗的嘉瑞酒店召开,开启了一条艰辛、壮美的旅程。

3

拍电影必须要在国家电影局备案,拿到“准生证”才有资格拍摄。

剧本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报告文学的文学叙事,通过多线性的结构并列矩阵,用大行动、大数据可以恢宏地展示援藏事业的大场景、大画面。但电影是光影的艺术,靠电影人物和电影情节为主要的叙事手段。并且大场景必然大投入,大画面必然大成本。

请来的编剧,终因分歧过大,分道扬镳了。大家反复讨论,一致认为,电影要聚焦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实事,聚焦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周鹏程亲自操刀,担任编剧。电影《藏地心迹》以一根线“援藏医生马东救治了因保护马鹿而受伤的藏族英雄少年扎西,并帮他重拾信心,重新成为高原学校的升旗手”的故事串联情节发展,聚焦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给我们讲了一系列令人动容的援藏故事。

2022年7月27日,《藏地心迹》正式通过国家电影局备案立项,备案立项号为影剧备字2022第1113号。同年被重庆市委宣传部评为重庆市国产电影重点剧本。

摄制组成立了,办公室、制片组、导演组、招商部等实际部门运转起来,潘锋提供的办公场地小了,装不下班子人员。

谭乾爱,是潘锋的一位“老大哥”,他的外侄詹文勇在新牌坊某商务楼有一层办公楼。潘锋和周鹏程两次登门拜访,多次交流,终于打动对方:担纲电影《藏地心迹》的总顾问,摄制组搬迁到该商务楼办公,而且房租免费!

周鹏程说,这叔侄俩是电影《藏地心迹》的贵人。

4

说起筹款的过程,周鹏程欲说无泪,也感恩情怀。

起初,周鹏程碰了一鼻子又一鼻子的灰,从满怀希望,到情绪失落,跌跌撞撞,让人怀疑:难道真的要“欠花开一次鼓掌”,只能“欠花落一次沉默”?他不相信。

格桑花,顶着寒风盛开。援藏事业那么难,昌都风光那么美,多少人的坚守、执着、顽强,成就了雪域高原的绚丽斑斓。

找市援藏办。周鹏程给重庆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打了一份报告,向有关领导汇报了电影筹备的基本情况和拍摄这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市援藏办的大力支持,援藏办不但商请西藏方面给予支持,并且得到市内各部门的积极回应。市经信委给市政府打报告请示支持援藏题材电影《藏地心迹》,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周青同志批示并建议相关单位给予协助和支持。

2022年11月4日,电影《藏地心迹》出品人周鹏程、制片人周益、资深摄影师王平秋等组成的摄制组小分队从重庆出发,前往西藏昌都,开展踩点、取景等工作。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魏兴贵派人到宾馆慰问,并送去生活物资;昌都市旅游局、市文化委等部门安排专人向导。

对100多次场景甄选,涉及医院、学校、援藏公寓、藏式民居等多类别设施。他们5人每天从晨光熹微出发,零下9℃的气温再加4300米的海拔,也丝毫不能阻挡小分队的前行之路。

开弓没有回头箭,拿到市政府办公厅的抄告,以为有了“尚方宝剑”。可是实施起来也不顺利,比如首先触及市卫健委,由于恰好是干部调整期间,信息又不对称,周鹏程一次又一次地恳请见面,请求汇报,终不得果。

难道就心灰意冷吗?不能啊!怎么办?

转战媒体。中新社重庆分社是中央主要驻渝新闻机构,社长李安江明确表示,援藏是国家战略,《藏地心迹》是重庆首部援藏题材电影,中新社重庆分社大力支持,同意作为电影《藏地心迹》的联合摄制单位。并要求拍摄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影视精品,为国家援藏工作三十年献礼。

求助娘家。市作协主要领导明确表态,支持!2023年5月12日,周鹏程收到重庆市作协关于同意作为电影《藏地心迹》联合摄制单位的复函。有了“娘家”人的帮助,坚定了他拍摄这部电影的信心。

争取支持。中新社和市作协打开龙头后,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委、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关于同意作为电影《藏地心迹》联合摄制单位的复函纷至沓来。

5

2024年8月21日下午,电影《藏地心迹》新闻发布会暨开机仪式在昌都市高藏大酒店隆重举行。西藏日报、昌都融媒体等隆重报道了这一事件。

拍摄期间,重庆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泰春率队前往类乌齐县探班;重庆市影协副主席、导演张新,市剧协副主席、市文志协副主席、市话剧院副总经理、主演王弋,优秀青年曲艺演员、主演莫含,制片人周益等主创人员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高反严重的摄影师刘健,一边拍摄一边吸氧;演员、副导演肖宇一边输液一边指挥工作。

领导的关怀,无不令人感念;团队的奉献,无不让人动容。

高原反应、极端天气、拍摄风险、文化差异、后勤保障……困难重重,障碍重重,可是,挡不住《藏地心迹》摄制组的满腔激情,挡不住同胞的满腔热情,挡不住援藏事业的滚滚豪情。

2024年9月11日,电影《藏地心迹》报告会暨杀青仪式在重庆南山塔宝花园酒店举行。回顾电影制作全过程,周鹏程“我想与眼泪谈谈”,几度哽咽。

从报告文学的文学叙事,靠键盘“指挥”千军万马;到电影的光影叙事,靠人物、场景、道具、声乐、光影的蒙太奇构成和装配,需要各种构成形式、方法和组合。这无疑不是诗人周鹏程一个人的浪漫情怀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他联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从一个诗人的浪漫到一部电影的豪情,“奏响了一曲动人心魄的艺术交响,它不仅是一部新颖别致的援藏历史影像志,更是一部关于生命、信仰、民族团结与时代精神的交响曲”。

凭着一股坚韧顽强、坚持不懈的毅力,周鹏程争取了各方面的援“藏”力量,《藏地心迹》才得以顺利拍摄。2025年8月29日,电影《藏地心迹》在重庆首映,预计2025年12月18日,电影《藏地心迹》将在全国院线上映。

一个诗人与一部电影,《藏地心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一个作家,会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压在箱底,压在一个作家的眼泪里;也会把家国情怀的担当和责任写进他的作品里,把人民的奋斗和努力,苦难和追求写得热泪盈眶,热血澎湃,写入铮铮铁骨,写进铿锵时代。

来源:Top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