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年,十余万公里,从江海南通到青藏高原,他让1677只眼睛重见光明。而当纱布拆下,一位母亲对儿子说的那句“你也老了呗”,成为所有付出最珍贵的回响。
*本文根据《靠近我看见你》沈子青人物原型陈耀华医生采访实录整理。
八年,十余万公里,从江海南通到青藏高原,他让1677只眼睛重见光明。而当纱布拆下,一位母亲对儿子说的那句“你也老了呗”,成为所有付出最珍贵的回响。
“母亲跟自己生活这么长时间,她至少也得有十几年没看见我了。”
在青海贵德,回族汉子敏玉贵说到这里时,一下子红了眼眶。
他的母亲马秀芬失明十余年,尽管日夜相伴,母亲的世界里却没有儿子的模样。
这是高原上许多家庭的缩影:最亲的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因高原强烈的紫外线与匮乏的医疗条件,白内障像一层挥之不去的雾,笼罩了无数家庭。
陈耀华初到贵德时,面对的便是这片“视界的荒漠”。他主动联系当地福利院,为17位孤寡老人实施手术,其中好几人双目失明,连饭都需要喂。术后,他们不仅重见光明,甚至还能下象棋。
正是这次成功,让“江苏专家能治白内障”的消息在贵德传开,也让陈耀华的“光明行”正式启航。
“你进去了安检以后,她们两个还在那边摆手,真的不能说,我眼泪恨不得要出来。”
陈耀华的征程,始于一次又一次的告别。
在南通机场的安检口,身后是妻子马宏伟与女儿不舍的身影。作为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血透室的护士长,马宏伟最能理解丈夫的医者仁心,也默默承担了照顾家庭的全部责任。
女儿从牙牙学语的孩童长成亭亭玉立的姑娘,无数个“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的疑问,都被妈妈温柔地化解为“爸爸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之源,2000多公里的奔赴,背后是2000多公里的牵挂。他带着半个行李箱的手术器械,利用节假日“打飞的”往返。
在高原,他忍受着失眠、头痛、嘴唇干裂脱皮,却在手术台前,用那双需要偶尔吸氧才能稳定的手,在直径不到2.5厘米的眼球上“针尖起舞”。
这一切,都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让他们看见。”
“你也老了呗。”
当母亲马秀芬术后拆开纱布,时隔十年再次看清儿子时,她说的不是感谢,而是这句满是疼惜的家常话。
这一刻,所有跋涉的艰辛、离别的酸楚,都有了答案。光明,不仅仅是视力的恢复,是亲情的重新连接,是搁置了十年的母爱再次流淌。
术后的几个月,是马秀芬最快乐的时光。她每天去亲戚家串门,在盖了近十年的新房里转来转去,反复感叹:“我们家的房子这么亮这么好。”
类似的场景不断重现:“瓜真切(谢谢)!”的激动致谢,老人丢开拐杖独立行走的尝试,病人终于看清自家新房时脸上的惊喜……这些瞬间,构成了陈耀华坚守八年最坚实的理由。
他说:“所有的眼科医生,可能在这一刻,真的是最激动的时候。”
“我们在修补生命,也在用生命修补;修炼光明,又借此光明照亮自己!”
这是陈耀华在援青日记中的感悟,也是他行动的信条。
从“输血”到“造血”,是陈耀华援青工作的升华。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下,从大学毕业就跟着他的助手马维萍,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白内障手术,成为贵德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的青年骨干。他还带领团队先后创新了10多项眼科技术,让贵德县人民医院成为青海省白内障定点医院、眼科特色医院。
他的坚守也感动了更多人。浙江客商裴林芳被他的事迹打动,捐赠30万元用于白内障患者救治;第四批南通援青工作组更是为“光明行”筹集到社会资金100多万元。高原白内障免费治疗也被写入“十四五”江苏援青规划。
2019年援青期满后,他选择以“柔性帮扶”的方式留下,在青海三家医院建立“陈耀华高原眼科工作室”,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他的故事,从青海高原传回江海平原,成为南通的骄傲,被搬上银幕拍成电影《靠近我看见你》,被改编成音乐剧《遇上你是我的缘》,更让他收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银幕上的故事终将落幕,但现实中的光明征程永不停歇。
电影《靠近我看见你》,正是将陈耀华医生跨越山海的大爱,以及“苏青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搬上了大银幕。它让我们得以透过光影,靠近一个崇高的灵魂,看见一种值得被时代铭记的奉献。
而这份奉献,远不止于银幕。在影片之外,“光明使者”陈耀华依然奔波在路上。他塑造的形象是无数医生、教师、援青干部的缩影,他们从八方而来,远赴山海,将岁月与热忱,无声地浇灌在青藏高原。
这部电影,是一扇窗。愿您能透过它,看见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与一段段值得被铭记的人生。
10月13日,走进影院,一起《靠近我看见你》。感受这份照亮高原的仁心,见证这段始于江海、成于雪域的人间大爱。
《靠近我 看见你》主题曲
《清清的黄河水》
作词:张栩龙
作曲/演唱:增太多杰 张湘艳
见证一场由平凡之人书写的不凡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