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片集体扑,观众却追老片,到底谁在看不懂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8:07 2

摘要:今年国庆档的电影,票房都不怎么样,新片一堆,名字听着挺大,比如《志愿军2》《刺杀小说家2》,上映了也没人去看,反倒是半个月前就上映的《731》,天天排在票房第二,这不是碰巧,是观众真不买账,不买账就是不买账。

今年国庆档的电影,票房都不怎么样,新片一堆,名字听着挺大,比如《志愿军2》《刺杀小说家2》,上映了也没人去看,反倒是半个月前就上映的《731》,天天排在票房第二,这不是碰巧,是观众真不买账,不买账就是不买账。

现在看电影的人没耐心了,刷短视频刷惯了,三秒没动静就划走,买票也一样,瞥一眼片名和简介,十五秒内就决定要不要看,《毕正明的证明》这名字听着像玩笑,谁也猜不准是悬疑还是搞笑,直接跳过,简介还写虚实交织、直面深渊,这话听着像装深沉,看不懂就不掏钱。

导演拍电影总想搞点大动静,镜头拉得老长,节奏慢得跟卡了似的,《志愿军》里一段翻译戏,观众觉得像开了零点五倍速,《刺杀小说家2》打Boss,反派不急着动手,先讲自己小时候多惨,等得人手机都关机了,画面是好看,可故事乱七八糟,看完只记得演员长啥样,压根说不清演了啥。

有些片子乱改经典人物,《三国的星空》把曹操改成了忠臣,没前因没后果,观众看着就觉得不对劲,这就像把孙悟空改成了怕妖怪的怂人,谁还肯信,《刺杀小说家2》里反派赤发鬼被洗白成有苦衷的好人,老百姓反倒成了没影的背景,观众心里想的是自己被欺负的滋味,不是当那个欺负人的人,这种颠倒,谁看都不舒服。

市场不会骗人,《731》能火,是因为它讲的是真事,大家本来就想知道,不用多说,一看就明白这事得看,可《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这些片子,影评人说得再好,普通人看完还是懵,心里琢磨这讲的到底是什么,口碑再高,没人买票,也就白忙一场。

观众不讨厌深度,他们讨厌的是故作高深,角色可以复杂,但得让人看得懂他为啥这么干,牺牲可以打动人,但得让观众明白这值不值,《志愿军》里有人死了,后头没说换来了啥,心里没着落,自然就不想跟人说。

现在的电影人,总觉得自己拍的是艺术,是新东西,可观众早就不一样了,他们想看的是能马上看懂的,能跟着笑能跟着哭的,能把自己放进去的故事,不是导演一个人在台上自说自话,底下还得硬着头皮鼓掌。

电影不是导演的日记,也不是文艺青年的私货,它是大伙儿发泄情绪的地方,你说得明白,人就愿意掏钱,你说得糊涂,哪怕请来天王巨星,也没人买账,观众用钱包投票,比啥影评都准。

别总拿艺术当借口,观众不是看不懂,是没耐心跟你兜圈子,你把话说明白,他们就愿意掏钱,你故弄玄虚,他们转身就走,这事儿早该想明白了。

来源:优美艺术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