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爆火也救不了?今年国庆档一片惨淡,8天少赚2.78亿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6:53 2

摘要:这个十一长假,电影市场真是透心凉。原本暑期档刚拿下119亿的漂亮成绩,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指望这个传统大档期能再续辉煌。结果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这个十一长假,电影市场真是透心凉。原本暑期档刚拿下119亿的漂亮成绩,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指望这个传统大档期能再续辉煌。结果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今年的假期足足有8天,比去年还多了一天,但总票房却只有18.27亿元。要知道,去年7天假期都卖了21.05亿元。里外里一算,整整少了2.78个亿!

这票房水平,一下子倒退回了2015年。

更扎心的是,电影票其实还降价了。平均票价从去年的40.3元降到了36.6元,便宜了三块七,可观众还是不买账。总观影人次少了223万,市场整体的吸引力明显不行了。

这说明问题压根不在于几十块钱的票价,而是银幕上那些故事,没能打动人心。

这次十一档,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就是那些曾经被当成“票房保险”的大IP、大续集,居然集体哑火了。这明摆着告诉所有人,观众不再为情怀和名头买单了,他们只认实打实的好内容。

就拿《志愿军:浴血和平》来说,这可是《志愿军》系列的收官之作,按理说应该有个漂亮的收尾。结果档期内票房才4.5亿,跟去年它前作近两倍的成绩比,简直是腰斩。

说到底,大家对那种“预制菜式”的创作已经烦了。宏大的叙事如果不能落在具体的人物情感上,就只剩下空洞的口号和拼接的画面,观众早就产生了“致敬疲劳”。

同样尴尬的还有《刺杀小说家2》。它的前作可是票房超过10亿的大热门,谁能想到续集的热度断崖式下跌,档期票房连3个亿都没到。

新片们的集体乏力,反倒成全了一部老片。已经上映了20多天的《731》,硬是靠着炸裂的口碑,在档期内又收了3.4亿票房,冲到了第二名。

它的场均人次更是高达17.8,稳坐第一。这简直是啪啪打脸,老片能打,不正说明了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新片有多不争气吗?

一部电影的票房,背后牵动的是一串影视公司的身家性命。这次十一档的成绩,直接让资本市场也跟着体验了一把冰火两重天。

那些固守“大制作+大IP”模式的公司,日子可不好过。比如主控《志愿军:浴血和平》的中国电影,这部片子想盈利基本是没戏了。好在他们暑期档有部《南京照相馆》顶着,算是一种风险对冲。

博纳影业就更惨了,上半年因为《蛟龙行动》已经亏了10.56个亿,指望十一档回血,结果只参投了一部《志愿军》,短期内想扭亏,难上加难。

主控《刺杀小说家2》的华策影视和猫眼,如果传闻中3个亿的投资成本是真的,那这笔买卖亏损已成定局。

还有《浪浪人生》,背后的上海亭东影业和猫眼,面对可能高达2亿的成本,估计也是赔本赚吆喝。

但就在一片哀嚎声中,也有人笑出了声。联瑞影业就是那个“聪明的赢家”。他们主控的《震耳欲聋》,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子:“小成本投入+现实题材”。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高达7.5,口碑发酵得相当不错,档期票房1.74亿,预测总票房能到2.27亿,实现盈利基本稳了。这证明,市场并不排斥所有电影,而是极度渴望那些真诚、接地气、能引发共鸣的好故事。

说白了,今年十一档的这股“凉意”,不是坏事,而是市场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纠错。是观众们用脚投票,逼着整个行业戒掉“偷懒式创作”,回归内容本身。

主旋律题材的红利并没有消失,但市场不再容忍粗制滥造。回想几年前,从2016年《湄公河行动》开始,主旋律大片开启了它在十一档的“票房神话”。但几年下来,部分作品陷入了“宏大叙事堆砌、人物形象扁平”的套路里,让人生厌。

真正的出路在哪里?暑期档那部狂揽30亿票房的《南京照相馆》就是最好的答案。它同样是主旋理,却跳出了同质化的怪圈,对历史细节进行了“稀缺性挖掘”,用诚意和新意打动了所有人。这证明,观众依然对优质的主旋律作品有强烈需求,关键看你怎么拍。

这次市场的冷淡反应,就是对那些“预制菜”式内容最直接的惩罚。创作者们必须明白,想打动今天的观众,必须用“诚意”代替“套路”,用“新意”打破“同质化”。

好在,行业已经开始调整了。从未来的片单就能看出变化,2024年的十一档计划里,标准的主旋律影片只有一部。到了2025年,题材类型会进一步丰富。这说明市场的“阵痛”正在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

结语

今年十一档的票房失利,绝不是一次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它宣告了那个靠简单复制“票房密码”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这股“凉意”虽然冷,但它吹散了行业的浮躁和泡沫,为那些真正愿意沉下心来打磨内容、尊重观众、勇于创新的创作者,清扫出了一条更宽阔的道路。市场的未来,终究属于他们。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