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之前看雅克・德米的《萝拉》,还有《七宗罪》里他拍的“淫欲”章节,都觉得挺对味儿,可到了这部1964年的片子,我就犯了嘀咕。
我最早看《瑟堡的雨伞》时,那叫一个不待见。
本来之前看雅克・德米的《萝拉》,还有《七宗罪》里他拍的“淫欲”章节,都觉得挺对味儿,可到了这部1964年的片子,我就犯了嘀咕。
片子里对话全是唱的,米歇尔・勒格朗那配乐甜得发齁,色彩亮得晃眼。
当时我还琢磨着,这哪儿是新浪潮啊,分明是想往主流堆里凑。
尤其看到最后居然有埃索加油站的镜头,我心里直想,这不就是明晃晃的广告植入嘛。
后来它还提名了奥斯卡,我更坚定了想法,真正的新浪潮哪会沾这个,怕不是跟那些假新浪潮一路货色。
说实话,现在回头看,当时真是太武断了。
本来我以为对这片子的印象就这么定了,没成想后来去了法国,看法慢慢就变了。
第一次去法国时,我对当地人的生活没概念,直到第二次去,陪一位鲁昂的退休老师去报社夜班,才算开了眼。
那位老师到了报社,跟每个同事都握了手,一点不含糊。
我后来发现,法国人说话办事都有这套“规矩”,不管是情侣聊天还是店员跟顾客打交道,都透着股形式感。
也是那次,我看了德米的《柳媚花娇》,就是《瑟堡的雨伞》那部姊妹片。
本来想还是老样子,没成想看完居然有点开窍,这片子里的日常,跟我在法国见的一模一样啊。
原来德米不是在拍“甜水儿”,是把普通人的日子拍出了诗意,里面还藏着点讽刺,比我之前想的实在多了。
说到拍日常,我后来发现德米跟日本的小津安二郎还挺像,俩人都盯着“正常”的家庭生活不放。
小津拍《早安》,连“早上好”这种招呼都当回事儿,德米更直接,把日常对话都唱了出来。
老实讲,能把这点小事拍得有悲有喜,还不显得假,俩人是真有东西。
不过他俩也不一样,小津片子里总有父亲的角色,德米的片子里,父亲大多见不着。
如此看来,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可俩人对生活的看法,居然挺像的。
其实除了日常,这片子里还藏着不少当时法国的真事儿,最明显的就是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
盖伊从阿尔及利亚回来时腿跛了,回来还找不着热纳维耶芙,那股子迷茫劲儿,跟《莫里埃尔》里的退伍军人差不多。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阿尔及利亚战争刚结束,不少法国士兵回来都这样,跟后来美国人受越南战争影响似的。
还有盖伊后来开的埃索加油站,名字叫“瑟堡停靠站”,可细琢磨琢磨,那其实是说他成了中产阶级,热纳维耶芙嫁了钻石商人进了上层,俩人的差距更大了。
很显然,德米没在片子里说大道理,可法国当时的阶级变化,全藏在这些细节里了。
现在再看《瑟堡的雨伞》,早没了当初的嫌弃。
德米把日常唱出来,把街区刷得亮堂堂,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观众更懂里面的感情和生活。
说实话,要是没去过法国,没再看几遍他的片子,我怕是到现在还觉得这只是部甜腻的歌舞片。
这么看来,这部被我误读过的片子,还真是德米的宝贝作品,跟特吕弗、夏布洛尔的那些经典比,一点也不逊色。
来源:游史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