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咋了?片子类型挺全观众不买账,输在了哪?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1:15 2

摘要:这个数字看着不算差,但跟去年同期的21亿比,一下子少了近3亿;再往回数十年,从2015年到2024年,就算是2016年的15.9亿、2022年的14.99亿,也只是比今年稍低一点。

国庆档的8天假期刚过,电影市场就交出了成绩单,18.35亿票房,5007万观影人次。

这个数字看着不算差,但跟去年同期的21亿比,一下子少了近3亿;再往回数十年,从2015年到2024年,就算是2016年的15.9亿、2022年的14.99亿,也只是比今年稍低一点。

电影市场这些年起起伏伏大家都习惯了,可这次国庆档的冷清,还是给正在恢复的电影行业添了层阴影,为啥会这样?今年国庆档的片子其实挺全的。

想看主旋律战争片,有《志愿军:浴血和平》;想追特效奇幻的,有《刺杀小说家2》;家庭喜剧有《浪浪人生》,动画电影也没缺席,演员和导演阵容里,也有不少熟面孔。

本来想,类型这么全,总能抓住不同观众吧?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市场缺的不是“选择”,是能让大家都想冲进影院的“爆款”。

以前国庆档火的时候,要么是出一部特别能打的片子,比如2017年的《羞羞的铁拳》,一个片子就拿了13.46亿,还带火了《英伦对决》《追龙》这些同期片。

要么是好几部片子一起发力,像2023年那样,《坚如磐石》《前任4》《志愿军:雄兵出击》都能贡献几亿票房,加起来就有27亿。

可今年呢?连一部5亿以上的片子都没有,新片在网上没话题,观众看完也没多少讨论的欲望,每天的票房还一天比一天低。

如此看来,“啥都有”反而成了短板,没有一个能扛得起市场的“引擎”,更让人在意的是,今年连“黑马”都没出现。

以前总有人担心,头部大片会挤压中小片子的空间,可这次才发现,没了头部片子的带动,整个市场都没了活力。

观众进影院有时候是“跟风”的,要是有一部大家都在聊的片子,就算本来没打算看电影的人,可能也会想去凑个热闹,顺带还能看看其他片子,可今年没有这样的片子。

《志愿军:浴血和平》虽然是档期第一,票房却没到5亿,跟往年的头部片差得远;反倒是已经上映一阵子的《731》,稳稳坐在了第二的位置。

这事儿挺说明问题的,新片的吸引力不够,再看口碑,往年国庆档的片子,就算后期评分降了,档期里至少还能维持一阵热度,今年却不行。

《刺杀小说家2》被吐槽剧情不行,《浪浪人生》没个清晰的主线,就《震耳欲聋》靠檀健次的首秀,有粉丝帮忙宣传,才有了点声响,很显然,这些片子没给观众一个“必须去影院看”的理由。

要说最让人意外的,还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系列续作,《志愿军》前两部票房不错,第一部12亿,第二部8亿,可第三部却掉了链子。

我觉得问题出在内容上,人物和情感都没超过前作,观众看了觉得跟以前差不多,自然就没兴趣了。

《刺杀小说家》第一部靠奇幻设定拿了10亿多,续集却搞出了“异世界有手机”“穿书”这样莫名其妙的设定,世界观没建好,剧情也没跟上,票房不行是意料之中的。

本来想,是不是系列片本身就不行了?后来发现不是,《流浪地球》系列一部比一部好,《唐人街探案》也能保持自己的风格还不断创新,这些片子就很受欢迎。

好莱坞的漫威也是,虽然今年《美国队长4》没做好,但人家几十年的布局,还有衍生剧、游戏这些配套,能把IP撑起来。

很显然,不是系列片不行,是咱们有些续作只想着“吃IP老本”,没在内容上花心思,这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现在不少电影项目还是“作坊式”的,没有长期规划,看到哪种类型火了就一拥而上,等观众看腻了,又换个类型。

可系列片需要慢慢养,需要稳定的创作团队和人才,这些咱们现在还缺。

更何况,咱们的电影行业还没找到跟观众好好沟通的方式,不知道观众现在到底想看什么,创作和需求总是对不上。

行业里其实也知道该怎么改,比如给系列片做长远规划,多投入电影工业建设,多关注观众需求,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年国庆档的冷清,不是一次意外,是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

毫无疑问,电影市场要想真正好起来,不能只靠偶尔的爆款,得把根儿上的问题解决了,要么有能扛旗的“超级头部”,要么有能一起发力的“多强”,更重要的是,得有能持续产出好内容的能力。

不然,下次国庆档,可能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来源:史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