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的正义 评电影《震耳欲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7:24 3

摘要:今年国庆档银幕上,《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风林火山》三部法治题材影片联袂登场,以不同维度的叙事,为观众铺展了一幅立体的法治图景。当镜头对准执法者的抉择、受害者的期盼、追寻者的坚持,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故事,也是社会现实中的复杂关系,更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编者按:

今年国庆档银幕上,《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风林火山》三部法治题材影片联袂登场,以不同维度的叙事,为观众铺展了一幅立体的法治图景。当镜头对准执法者的抉择、受害者的期盼、追寻者的坚持,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故事,也是社会现实中的复杂关系,更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光影交错间,一个问题也抛给观众:正义应当如何实现?本报特推出三篇相关影评,以期引发更多对法治题材的关注与探讨。

图为电影《震耳欲聋》海报。

□李佳

世界太过喧嚣,而人生往往在沉默处震耳欲聋。国庆档影片《震耳欲聋》,真正深入到这样的沉默中。它是国内首部聚焦听障群体、以反诈为题材的影片,不仅对特殊群体的生存现实予以细致描摹和关怀,以独特视角探讨人性,还有效接过《孤注一掷》《第二十条》等影片的“接力棒”,发挥了普法效能。或许故事略显“老套”,但其视角新颖、结构完整、叙事流畅,且不乏深层触动。上映仅一天票房便破亿,被称作国庆档的“最强黑马”。

影片讲述了身为CODA(即出生在听障家庭的健听孩子)的律师李淇(檀健次饰),为摆脱生长环境的困境、实现出人头地而努力。他在代理听障女孩张小蕊(兰西雅饰)哥哥的法援案后,本可名利双收、达成梦想,但该案却揭开了听障群体深陷诈骗的“冰山一角”——他是选择保持沉默、延续事业的顺遂,还是振臂一呼、冲破困境?李淇面临抉择之难,聋人群体则面临抗争之艰。

因同属反诈题材,该片极易让人联想起2023年“暑期档”的热映影片《孤注一掷》。两者确有相似之处:均展现了诈骗的套路及其由浅入深的过程,堪称近年来触角深入的优秀反诈作品。但与《孤注一掷》聚焦诈骗团伙内部不同,该片更多地将镜头对准被害群体,拆解他们如何被诱导、如何一步步泥足深陷,以及“稳赚不赔”的骗局如何蚕食其全部家当;对诈骗的社会危害性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剖析,揭示出其破坏的不仅是个人生活,更是群体权益乃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

影片还有两处尤为可圈可点:其一,首次深入“套路贷”这一犯罪形态,对诈骗与“套路贷”如何嫁接、犯罪团伙如何通过合同规避法律风险、如何通过暴力讨债实现非法目的等,进行了细致“解剖”,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其二,以均衡的对称手法展现诈骗之恶与受骗之苦——片中从施害者到受害者,从为虎作伥的打手到捍卫权利的律师,均属听障或CODA群体。他们彼此了解、能够共情,最清楚对方的优势、劣势与需求,也正因如此,犯罪之“恶”被更内在地放大。例如,有一场戏:听障群体聚居的大院因众人受骗面临被收回,被害人吴阿姨欲点火自焚,院中一片凄风苦雨;与此同时,以金老板为首的诈骗团伙正在游轮上寻欢作乐,纸醉金迷间烟花夺目,大把金钱被抛向空中。镜头切换间的强烈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从表面看,影片是对犯罪与法律适用的探讨,实则不止于此——它还触及了正义如何实现、普通人如何抉择等深层问题。该片将对抗罪恶与自我成长相融合,且不只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一群人的蜕变:不仅主人公李淇有鲜明的“人物弧光”,听障女孩张小蕊、助手汤律师,乃至大院里的听障居民,要么有清晰的成长脉络,要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李淇是个充满内在冲突的角色,冲突核心归根结底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这种冲突伴随CODA身份与生俱来,且注定艰难。这样的人物设定不仅具有穿透力,能将观者带入CODA的生存困境,更让人物的身份认同过程更具象。李淇始终面临“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的考验,而随着他的挣扎与摸索,经历高潮、低谷与内心拷问,答案逐渐清晰:一个人的身份,与出身无关、与他人无关,只取决于自身的选择。

追随主人公的视角与心境,影片呈现了听障群体的整体困境:他们“不被听见”。在从小生活的家庭与大院里,李淇的声音被忽视;敲架子鼓的CODA女孩将鼓敲得震天响,依旧无人关注;张小蕊的哥哥误伤打手后大声呼救,却无人察觉;遭遇暴力讨债的潘阿姨报警求助,其绝望亦无人理解……长期“不被听见”,让他们逐渐习惯了沉默:抱团居住、彼此温暖,不与人争、也不为己争。可几乎没人知道,他们也想活得有滋有味——爱听音乐、打麻将、交朋友、去旅游,也梦想住进条件更好的养老院……

影片最终以李淇的选择,汇聚了听障群体的选择、呼应了他们的心声。当李淇选择“月亮”(即捍卫正义的初心),听障群体也决定站出来勇敢地争取权益——他们终于实现了自我,也回答了“正义该如何实现”的问题:正义既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作支撑,也源自人们对公平的强烈渴望;它既写在法律规则里,也刻在普通人的心底。因此,当听障群体冲破阻碍、解开顾虑,勇敢地站上法庭时,无声的手语便有了“震耳欲聋”的力量。从他们“被听见”的那一刻起,正义终于有了清晰的声音。

法治周末

来源:月影星辰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