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天下跌,陈凯歌被檀健次击败,《志愿军3》票房缩水6亿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23:33 1

摘要:第一天破九千万,第五天跌到两千万不到,《志愿军3》像一只被抽掉空气的气球,嘶啦嘶啦往下瘪。我在手机屏幕上盯着那条红线,看它一天比一天低,心里忍不住哆嗦:陈凯歌,这回是真的被檀健次抢走风头了。

第一天破九千万,第五天跌到两千万不到,《志愿军3》像一只被抽掉空气的气球,嘶啦嘶啦往下瘪。我在手机屏幕上盯着那条红线,看它一天比一天低,心里忍不住哆嗦:陈凯歌,这回是真的被檀健次抢走风头了。


以前说到国庆档,大家脑子里都是“战争大片=稳”。《长津湖》五十多亿立在那儿,像个灯塔。但今年灯塔没亮,《志愿军3》刚开场就涨声小气,像三伏天一杯没冰的可乐,喝口闷气。


昨天排片表刷到夜场,只剩三排人,空旷得能听见爆米花壳掉地的声音。我旁边大哥抖着腿,一边看手机一边嘟囔:“还行,节奏快。”可电影散场灯一亮,他第一个冲出去,连片尾字幕都不瞅,票房就这么丢了几百万。


说质量不行吧,7。3分摆那儿,算是“三部曲最好”。打仗场面比前两部猛,朱亚文咬牙冲阵那段,我胳膊都跟着绷紧。可好片不等于好生意,市场像个急性子,三秒不惊喜就转身,何况现在抖音一滑就有吐槽剪辑。


排片跌,是实打实的数据。首日三万多场,到了第五天只剩一万四。院线经理也现实:“座位空着,我得换片子。”于是檀健次的《震耳欲聋》趁机插队,票房曲线迎头超过,《志愿军3》被压在下面,好像战壕里失去制高点。


陈凯歌这回心里多半是苦的。网上有人说他“霸王别姬之后再无高峰”,也有人怜他“老将难敌审美疲劳”。我倒觉得他骨子里还想拼,三部曲越拍越顺,但观众的好奇心消耗更快,用完就走,这是时代的速度。


那6亿元的缩水,不止是数字,还是影院里溜走的脚步声。去年《志愿军2》收12亿,今年只剩一半,等于有一千多万观众没来。我想象那一千多万人此刻在干啥:刷剧、出游、或者干脆在家睡觉,反正都没有坐进黑洞洞的影厅。


有朋友问,票价高了吗?其实均价四十多,跟去年差不多。那差在哪?差在“第一次”的新鲜。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我们听得太熟,从教科书到春晚小品都在讲。要想再拉我们买票,需要更狠的一招,或者全新的讲法,不然心口那股热血很快就冷。


讲真,影片里上甘岭的爆破声依旧震耳,可我再也没有第一部时那种“哇”的原始冲击,只剩“还可以”。这种“还可以”就像微波炉里回热的馒头,填饱肚子,却勾不起食欲,何况外面新馒头刚出笼。


日票房连跌五天,其实是一种提醒:情怀也要迭代。去年喊“冰雕连”能拉人,今年就得换思路,可能是新人物,可能是新视角,总之不能端同一盘菜反复加盐。陈凯歌很努力,但市场比导演更挑剔。


我看完电影走出商场,撞见一队刚看完《震耳欲聋》的年轻人,高声讨论“檀健次那场长镜头太带劲”。不远处《志愿军3》的立牌被挪到角落,灯光都暗了一格。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到:位置的改变,就是票房的去向。


接下来的走势很可能是平缓下坑,最终六亿封顶。我不敢说这是失败,毕竟六亿放在别的片子身上也算合格,但对“三部曲收官”这个排面来说,确实拿不出手。掏钱的观众不懂行业术语,只用脚投票:好看就来,不好看就走。


有人预测陈凯歌会不会再拍第四部翻盘?我觉得悬。资本不傻,眼看回报率递减,谁还敢往里砸?除非他把战争壳子里塞进全新故事,比如女兵视角、后勤英雄,或者干脆拍停战谈判桌上的心理博弈,才有可能撬动兴趣。


话说回来,输给檀健次也未必是坏事。年年国庆一样的对阵,也让观众腻味。新血上位,说明市场在更新。或许明年十月,我们会见到更不一样的类型片,而不是再打一遍熟悉的仗。


最后留个小问号:如果国庆档真的离不开战争片,那下一个高峰是谁来拍?会是年轻导演的新玩法,还是老将痛下决心自我革命?我等着,也愿意再买一次票,只要那一帧能让我心跳加速。


电影院里灯光熄灭的瞬间永远迷人,我只希望下次亮灯时,能听见观众自发鼓掌,而不是匆匆起身找出口。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