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没说透:毛泽东 “相持” 战略和不撤退的真相,立国之战的钥匙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8:40 1

摘要:电影《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开篇,就是1951年春夏之交五次战役后,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联合国军”的装甲集群在战线前沿虎视眈眈,志愿军也没如美军预期全线北撤,志愿军的翻译队队长林月明,在谈判帐篷里强忍着病痛记录美方的蛮横要求。

电影《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开篇,就是1951年春夏之交五次战役后,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联合国军”的装甲集群在战线前沿虎视眈眈,志愿军也没如美军预期全线北撤,志愿军的翻译队队长林月明,在谈判帐篷里强忍着病痛记录美方的蛮横要求。

当时志愿军选择不撤军,主张“相持”战略,将战争拖入持久谈判的轨道,背后也是新中国的开国领导人毛泽东一场运筹帷幄的战略博弈。当时,毛泽东主张志愿军“不进不退”、持久相持,表面上是比较保守的决定,实质却是一场惊天谋略的开端,最终决定了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

电影《志愿军·浴血奋战》中翻译官林月明在谈判桌上的每一次握笔,都是毛泽东“相持”这一宏大战略的微观缩影,乃是战场大智慧的折射。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五个月的连续作战,已歼灭敌军23万余人,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附近,粉碎了美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感恩节前结束战争”的幻想,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但这一胜利是付出很大代价的,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记载,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伤亡约8.5万人,其中阵亡约2.3万人。

一切如彭德怀当时向中央报告中坦言指出:“我军已成强弩之末,难以继续大规模进攻。”

彭总说的是符合事实,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由于后勤补给线拉得过长,面临弹药短缺、粮食告急、伤员转运困难的三重压力。再加上连续几个月作战,士兵士气低落、精神疲惫,这些困境严重影响战斗力。电影中一闪而过的后勤补给线被炸的画面,正是志愿军当时困境的真实写照。

这时候,美军迅速调整战略,在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后,摸到了志愿军作战的软肋,推行“磁性战术”。具体来说,就是借助机械化作战的优势,打小规模的反击战,加强空中封锁,切断志愿军补给线,这样使我军的机动优势逐渐被消磨,双方在三八线附近打起了拉锯战。

李奇微

于是,战场就这样进入互相胶着的状态,谁也不能打败对方。在这时候,党内出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后撤休整再图反击”,一种观点是担忧长期对峙会消耗国力。

当六月初,邓华等将领赴京向毛泽东汇报情报时候,毛泽东对战场形势做一番综合分析之后,做出了石破天惊的战略判断:

充分准备持久作战,以及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之目标。 ”

毛泽东这一指示,也是洞察了朝鲜战争的本质。他看到新中国百废俱兴,志愿军的作战资源有限,再加上美军通过“绞杀战”和细菌战,已将战争拖入消耗模式,要消耗美军几十万人是非常困难的,强行决战反而陷入被动之中,要做好一切和谈的准备。

在毛泽东这一指示的精神下,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从运动战为主转为阵地战为主。在电影中,翻译官林月明在目睹战友牺牲后,攥紧笔杆的镜头,正是相持战略转变的微观注脚。当时翻译官和谈判人员在谈判桌上的每一次据理力争,与战士在战场上坚守一样都重要,都是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把握。

毛泽东提出的相持战略,绝非被动防守,却是一套打和谈的组合拳,通过边打边谈,获得主动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运筹帷幄,乃是三层谋略。

毛泽东相持战略的第一层谋略,就是通过军事上的积极防御,令美军意识我军无法打败。毛泽东知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于是主张军事力量令美国诚服,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

电影中提及的铁原阻击战,就是毛泽东这一方针的首次实战检验。1951年5月,志愿军第63军充分利用朝鲜有利地形,构筑大纵深防御阵地,以积极防御作战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涟川至铁原的狭长地带,以伤亡万余人的代价阻击美军 4 个师 12 天,用血肉之躯构建了抵抗美军的战略防御体系。

之后,志愿军在主要的战略要地挖地下坑道,号称“地下长城”,这些坑道总长超过1250公里,结合野战工事形成全方位的立体防御工程。在电影中观众看到在谈判间歇一闪而过的前沿阵地的镜头,在山腹之中隐藏的火力点,也正是美军在夏秋季攻势中难以逾越的屏障。就是志愿军强大攻势的存在,自然使美军意识到中国军队实力的强大,不是软弱可欺的软柿子。

尤其在1951 年夏秋两季,志愿军在防御战中一共歼敌 15 万余人,迫使美军意识到“军事进攻无法改变战线,难以取得胜利”,必需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为朝鲜战争的和平谈判奠定军事基础。

毛泽东相持战略的第二层谋略,就是谈判求得胜利,以谈判促打,从而掌握战争的战略主动权。

1951年7月10日,当板门店停战谈判开启之后,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

“谈判是战争的继续,没有战场上的胜利,就没有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电影中,展现了美方仗着军事力量强大,在谈判桌上的嚣张气焰。当时美方提出“海空优势补偿”为理由,试图占领1.2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乃是对谈判场景真实历史细节的还原。

毛泽东对志愿军边打边谈的策略是:“谈要耐心,打要坚决,据理力争”。当谈判桌上谈不拢,美方以军事力量威逼中方妥协的时候,志愿军也不软弱,立即发动战役回击美方,这也使美方继续回到谈判桌上,继续和谈。

如当在谈判桌上,中美因战俘的问题陷入谈判僵局的时候,志愿军立即开展了1951年秋季战术反击和上甘岭战役。所以,中方在谈判桌上的坚定,始终是凭借着战场上胜利为坚实后盾。

毛泽东相持战略的第三层谋略,就是借力苏联打造后勤体系,借此作为持久战的基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岁月中,深知后勤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举全国之力开展后勤运输建设,借此辅助志愿军在前线的作战。如在电影中偶尔出现的新型卡车,以及防空火炮,都是新中国的后勤力量对前线志愿兵的支援。

在朝鲜战场上的相持阶段,毛泽东积极拉拢了苏联的力量,为志愿军构建后勤体系。为此,毛泽东对盟友朝鲜的最高领袖金日成说:

“我们不仅要和美国斗,还要和苏联这个‘老大哥’谈条件。”

在毛泽东的说服下,1951年秋斯大林批准向中国提供米格-15战斗机生产线,苏联空军部队也表示愿意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的工作,这直接改变了中美空中力量对比。

由于1951 年起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陆续到位,铁路运输线在 “绞杀战” 中渐渐恢复。在 1953 年反登陆准备的阶段,志愿军在后勤上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弹药充足”,彻底摆脱了五次战役后初期粮食弹药匮乏的境遇。

毛泽东的相持战略,蕴含三大战略目标,第一大战略目标,就是消耗美军战争潜力,借此获得谈判的主导权。

如毛泽东提出志愿军一边和谈一边打仗,在从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到1953年7月停战协定的签署,志愿军一共进行大小战斗上千次,歼敌约60万人,自身伤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如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虽然仅仅夺取了两个高地,但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抵抗美军190万发炮弹的轰击,最终守住阵地,一共歼敌2.5万余人。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军在朝鲜战场每月消耗物资达85万吨,相当于美国在二战时期平均水平的1.3倍,这种“零敲牛皮糖”战术,正是毛泽东“积小胜为大”军事思想的体现。

就是中国志愿军对美军的沉重打击,使得中国在谈判桌上争取到国际话语权。在长达两年多的阵地相持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美军也不得不愿意在谈判桌上与我方和谈。

在1952年10月,范弗里特哀叹:

“他们(志愿军)的防御体系是如此完善,以至于我们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只能夺取几个山头。”

这一切都彰显了志愿军战场上功绩。

1953年7月27日,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克拉克后来回忆:

“我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双方基本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火。相比开战初期,北朝鲜几乎全境沦陷的状况,这已是巨大的战略胜利。

同时,在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中,中国代表团坚持将“联合国军”改为“联合国军司令部”,并删除“协助韩国”条款。这些字斟句酌的斗争,来自于相持阶段边谈边打积累的谈判筹码。所以,停战协定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战士在战场上鲜血换来的。

毛泽东“相持战”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作战能力。苏联的支持,使得中国空军在朝鲜战争上第一次参战,形成了初步的高炮部队体系,推动了后勤保障体制的逐渐完善。

毛泽东的相持战略,迫使朝鲜战争的战火局限在朝鲜半岛范围之内,这为国内生产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要知道,1951年国内的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顺利开展,来源于抗美援朝为国内带来的和平环境。同时,和平环境也使1952年底,中国工业总产值较1949年增长145%,为新中国“一五”工业建设的开展创造了基础。

在军事力量角度考虑,毛泽东“相持战略”的策略,指导志愿军打破美军凭借军事技术优势战无不胜的神话,逼迫美国首次在未取胜的情况下签署停战协定。

在政治角度来说,“相持战略”的持久战消耗了美国的战略资源,使得美国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获得了国际尊严,为新中国建设创造了和平环境。

毛泽东的“相持战略”令我们总结,真正的战略智慧,不在于一时的进退得失,却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全局的精准把控。

结语

电影镜头中掠过了上甘岭的焦土,我们看到不仅是战士们为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幕后却是毛泽东这一个伟大战略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毛泽东的“相持”战略,表面是保守,却是用两年的相持换来美军的认输,以及立国之战的胜利。

所以,抗美援朝中毛泽东“相持战略”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在力量不对等的博弈中,耐心、忍耐力、智慧,以及“谋定后动”的智慧,这些比战场的冲锋号角更能接近胜利。现在,你在电影里还发现了哪些战略伏笔?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志愿军#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