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国庆档以超过18亿元的总票房落下帷幕,呈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总场次创下中国影史国庆档场次新纪录。虽然总票房这一数据相较往年略显平淡,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数据背后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大牌导演与明星阵容的票房号召力显著减弱,现实题材与
2025年国庆档以超过18亿元的总票房落下帷幕,呈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总场次创下中国影史国庆档场次新纪录。虽然总票房这一数据相较往年略显平淡,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数据背后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大牌导演与明星阵容的票房号召力显著减弱,现实题材与新锐影人则凭借真诚叙事与情感共鸣,在这个重要的档期中赢得了观众的选择。
国庆档是电影市场最为重要的档期之一,今年的票房数据并未出现意外之喜,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深入分析片单结构与观众反馈,这等表现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市场自我调整。国庆档期间上映的10部影片涵盖了战争、喜剧、奇幻、犯罪、历史、动画等多种类型,从供给端而言堪称丰富。然而,观众的选择却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取向。在档期开始前,由成名导演与明星阵容加持的《志愿军:浴血和平》(以下简称《志愿军3》)《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被普遍看好。事实证明,这三部影片也确实占据了票房前三的位置,但其市场表现与口碑却远未达到预期。
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3》作为系列终章,在战争场面与爱国情怀的渲染上保持了水准,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刻画也颇具感染力。然而,平铺式的叙事结构使得影片难以超越“合格的主旋律电影”这一评价,缺乏真正打动人心的高光时刻。喜剧片《浪浪人生》改编自畅销书《皮囊》,由黄渤领衔主演,主打“合家欢”定位,本应占据类型与档期的双重优势。然而,散乱的剧情结构与生硬的喜剧设定,让这部本应温暖励志的作品陷入了“无病呻吟”的尴尬境地。观众反馈显示,该片能跻身票房前三,更多得益于国庆档对合家欢喜剧的刚性需求,而非作品质量本身。
最令人唏嘘的当数《刺杀小说家2》。2021年春节档,前作凭借“小说影响现实”的高概念设定与理想主义内核,成为市场黑马。而续集却转向对“本我、自我、超我”的哲学探讨,虽在视觉奇观上持续加码,却失去了与前作一脉相承的情感温度。主角路空文在名利中迷失又救赎的故事,因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与逻辑支撑,难以引发观众共鸣,最终沦为“概念先行”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集结金城武、高圆圆、刘青云等全明星阵容的《风林火山》,票房仅7000万元,口碑更是全面崩塌。这部被观众评价为“末世时装秀”的作品,凸显了港片黄金时代影人在叙事能力上的疲软——当风格化表现无法与扎实故事结合,再强大的卡司也难挽颓势。
与上述大制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震耳欲聋》与《毕正明的证明》两部现实题材作品,尽管没有顶级导演与明星加持,却凭借扎实的剧本与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档期内的口碑担当。
《震耳欲聋》由新人导演万力执导,檀健次主演,改编自律师张淇的真实经历。影片讲述出身聋人家庭的律师李淇,在卷入聋人诈骗案后经历良知抉择,最终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故事。该片巧妙地将特殊群体困境、反诈社会议题与“爽文”叙事相结合,创造了多层次的情感触点。主角李淇的塑造尤为出色——他并非天生的正义使者,而是一个在利益与良知间挣扎的普通人。这种贴近现实的人性刻画,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正是这种情感链接,使《震耳欲聋》在上映3天内实现票房逆袭,冲至档期第四位,并带动排片比例持续上升。
同样由新人导演佟志坚执导的《毕正明的证明》,则以新颖的“反扒卧底”题材与20世纪90年代盗贼江湖的生动再现,赢得了豆瓣7.4分的口碑评价。新人演员王安宇饰演的警察毕正明,深入小偷组织“荣门”卧底,在帮派林立、奇技争霸的江湖中周旋。影片对反派“花手”的塑造突破了传统脸谱化模式,展现了一个因执念而迷失的复杂人物。尽管受限于片名晦涩与主演知名度,该片票房仅5000万元,未能实现破圈传播,但其在类型探索与叙事完成度上的表现,为中国犯罪片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观影票房大数据显示,青岛影迷贡献了近1600万元的票房,有44万人次走进影院,票房省内占比17%,省内领跑。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国庆档多部重点作品背后,都有“青岛制造”的身影。这座被誉为“东方影都”的城市,正以置景基地、技术工厂、明星摇篮的三重身份,深度参与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
在《刺杀小说家2》中,青岛东方影都的摄影棚承载了近3000个特效镜头的制作,水、火、毛发、坍塌等复杂视效在此诞生。美术指导李淼团队在影都搭建起兼具东方美学与奇幻想象的龙骸寺、赤发平台等场景,为高概念设定提供了落地空间。
历史题材《731》同样依托东方影都的硬件优势,启用多个顶级摄影棚,还原60余处历史场景,从服装细节到“特别移送”火车车厢,均经过严谨考据。这种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与工业化制作的结合,助推影片票房突破15亿元。
数据显示,青岛影视基地总票房已累计突破166亿元,《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等视效大作均诞生于此。从《万里归途》在摄影棚内1:1复刻非洲小城,到众多剧组将公司迁至青岛安家,“电影之城”的电影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与此同时,黄渤、范丞丞等青岛籍演员在《浪浪人生》中领衔出演,黄晓明、管乐等影星的持续活跃,使青岛成为不折不扣的“明星摇篮”。影视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如中山路历史街区因《抓娃娃》等剧集取景变身打卡地,进一步彰显了电影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票房数据到创作格局,2025年国庆档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进入一个以质取胜的新阶段。
一方面,国庆档的题材分布日趋均衡。与2022年主旋律影片几乎霸榜的局面相比,今年战争、喜剧、奇幻、现实题材、动画等多种类型影片平分秋色,标志着国庆档正在“去节日化”,回归常态化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观众选择标准发生根本转变。大制作、高概念、全明星的传统“爆款公式”效力大减,而情感真实性、叙事完整度、社会议题关联性成为影响观影决策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电影作为一种情感媒介的本质属性被重新重视——2025年国庆档或许将被铭记为一个转折点:当观众不再盲目追随明星与营销,当口碑取代流量成为票房增长的持久动力,中国电影产业或许正迎来一个更健康、更理性的发展周期。这要求电影人不再沉迷于视觉奇观的堆砌或自我表达的自恋,而是回归讲故事的本分——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连接大众的情感脉搏。
《志愿军3》有咱青岛英雄
陈凯歌执导、作为“志愿军”系列三部曲最终章的《志愿军:浴血和平》表现亮眼,其中有对青岛即墨籍“和平战士”姚庆祥烈士事迹的生动再现,影片让观众深切感受到烈士的精神,成为档期内兼具票房热度与历史厚度的代表作。青年演员彭昱畅以细腻表演塑造了姚庆祥这一经典形象(左图),将这位“和平防线”守护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1929年2月19日,姚庆祥出生在今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姚家庄村一个贫苦的家庭。在朝鲜战场上,姚庆祥始终冲锋在前,英勇杀敌。1951年7月,美帝国主义在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击下,被迫接受停战谈判。为保证谈判顺利进行,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由姚庆祥担任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排长,率领一个排在板门店一带承担警戒和保卫任务,保卫中立区和各方代表的安全。
1951年8月18日夜,30余名美军无视停战协议,非法潜入开城中立区,对正在巡逻的姚庆祥及其他战士发动伏击。姚庆祥腹部中弹后,为避免破坏和平谈判、严守中立区协议铁律,他强忍剧痛按住欲还击的战士,以最大克制守护谈判基础。丧心病狂的敌人却追加两枪击中其头部,年仅22岁的姚庆祥永远倒在了守护和平的岗位上。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将姚庆祥等英烈的故事搬上银幕,让更多人看见和平背后的牺牲与坚守。影片所传递的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和平来之不易”的生动诠释:今日的岁月静好,从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像姚庆祥一样的英雄,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