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IMAX场,出来第一件事是掏手机搜‘怎么自己在家染头发’——电影里那头红发飘得跟活物似的,我这一头枯草瞬间社死。
“看完IMAX场,出来第一件事是掏手机搜‘怎么自己在家染头发’——电影里那头红发飘得跟活物似的,我这一头枯草瞬间社死。
”
国庆档最扎心的对比诞生了:同一张票,有人花80块打瞌睡,有人花120块看嗨到掐大腿。
《刺杀小说家2》的IMAX厅,场均112人挤到走廊,普通厅却空得能踢毽子。
差距大到片方连夜开会:是不是把“特效”俩字刻脑门上了,劝退了一堆只想嗑瓜子的观众?
真相更离谱。
那套被吹爆的“AI毛发系统”,一帧画面200万根头发各跑各的,算力烧到显卡冒青烟。
技术小哥爆料:渲染农场24小时不关机,电费一天够在横店买套房。
结果高端厅观众爽到鼓掌,下沉市场直接问号脸——“我就想看个故事,你跟我整啥毛囊?
”
更尴尬的是钱包。
虚拟摄影棚确实香,把60%戏份搬进LED环幕,省出45天工期,单日成本从300万砍到180万。
可省下来的钱,转头又砸进特效深渊:一只火凤凰单镜头磨了6个月,设计师辞职信都写好了,导演一句“羽毛不够亮”直接打回重做。
观众看不到的KPI,全烧在显卡里。
现在好了,国家出面兜底。
票房过3亿,补贴20%,片方躺拿5000万回血。
等于观众每买一张票,国家偷偷返了6块红包。
可补贴救得了钱包,救不了审美断层——高端观众喊“国漫崛起”,小镇青年吐槽“看不懂”。
片方只好认怂:12月流媒体上线导演剪辑版,加30分钟文戏,把打斗删得只剩骨架,争取让大叔大妈也能刷手机看懂。
最骚的操作是“拼团式”省钱。
路阳、郭帆、乌尔善攒了个“科幻兄弟群”,把自家数字模型挂闲鱼共享。
《流浪地球3》直接白嫖《小说家》30%资产,连反派机甲都懒得改色,换个贴图就上场。
网友辣评:国产科幻第一次实现“公摊面积”,模型也搞学区房名额。
说到底,观众不是嫌特效贵,是嫌“只值特效”。
IMAX厅112人里,至少一半在抖音刷过“红发小橘子”cut,被15秒美色骗进影院。
结果正片俩小时,文戏像游戏过场动画,感情线靠BGM硬煽。
大家哭着出来说“剧情不如预告”,跟双十一买家秀翻车一个味儿。
想破局其实不难。
把烧头发的狠劲分10%给剧本,让角色说人话;把虚拟棚省下的钱,雇个真·喜剧编剧,别老让冷笑话靠字幕括号“此处应有笑声”。
毕竟观众要的是“带心的爽”,不是“显卡的爽”。
不然下次再吹技术,大家直接脑内弹窗:省省吧,显卡再香,也替不了前任一个回头拥抱。
来源:机智的钢琴g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