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星空》:易中天拍电影,到底行不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17:36 2

摘要:最近,一部由易中天担任编剧和监制的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在国庆档上映,引发了广泛热议。作为曾经的“学术超男”,易中天跨界拍动画片,这一举动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老胡我也去看了这部电影,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易中天这次拍电影,到底行不行?先说个直观感受:《三国

最近,一部由易中天担任编剧和监制的动画电影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在国庆档上映,

引发了广泛热议。

作为曾经的“学术超男”,易中天跨界拍动画片,

这一举动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

老胡我也去看了这部电影,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

易中天这次拍电影,

到底行不行?

先说个直观感受:

《三国的星空》在豆瓣开分7.5,

成绩不算差,

但票房表现却难言理想。

这样的反差很有意思,

为什么一部评分不错的电影,

却没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呢?

文化考据的极致追求

不得不承认,

易中天团队在历史细节的考据上做到了极致。

影片中涉及的服饰、花纹、器具等

都融入了大量的文物研究。

据说制作团队跨越全国多地进行了六次实地采风,

参考了国内外一百三十家博物馆、

研究院的馆藏文物。

比如电影中袁绍宴请曹操的那场戏,

展现了“鱼脍”(生鱼片)、

“貘炙”(烤串)、

“太羹”(肉汤)等汉代美食,

就连盛食物的器具也都有据可考,

如冰酒的“战国铜鉴缶”和涮肉的“青铜四神兽纹染炉”。

甚至细到汉代没有马镫这样的细节,

易中天也坚持遵照史实。

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执着,

给影片增添了厚重的质感,

也彰显了文化审美的韵味。

争议之处:是还原历史还是“魔改”?

这部电影最引发争议的,

是它对曹操形象的塑造。

易中天镜头下的曹操,

不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白脸奸臣,

而是一个效忠汉室、体恤百姓、善于用人的乱世英雄。

影片中的曹操与汉献帝刘协的关系也被描绘得颇为理想化,

两人甚至会在官渡之战前夜谈心,

解除误会。

这种改编引发了两极评价。

支持者认为这是回归《三国志》等正史记载,

摆脱了《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传统;

批评者则认为这过度美化了曹操,

忽略了历史上他复杂多面的枭雄形象。

有观众调侃说:

“易中天骂了一辈子刘备,

结果心中的曹操就是刘备的模样”,

直言这样的曹操形象太过单薄,

失去了人物的复杂性。

叙事上的得与失

从叙事角度看,《三国的星空》选择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视角。

易中天没有采用常见的“唯一主角”或“双雄对决”模式,

而是构建了一个 “三体结构”——

以曹操、袁绍和汉献帝刘协三人为核心。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关系复杂多变,

坏处则是对编剧的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遗憾的是,

电影在有限时长内似乎没能完全驾驭好这种复杂关系。

原剧本第一稿被反馈要拍五个小时,

最终成片不得不大幅删减,

连“刘关张、吕布、董卓这些人物都被去掉”。

这种删繁就简使得电影叙事显得有些急促,

标志性事件如吕布杀董卓、曹操杀吕布都在对话中交代,

动不动就出现“一年后”“两年后”的时间跳跃。

老胡结语

《三国的星空》无疑是一部有文化追求的作品,

它在历史考据上的认真态度值得尊敬。

但电影终究是电影,除了知识传递,

更需要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

易中天这次跨界尝试,尽管不尽完美,

但其普及历史的诚意和文化探索的勇气值得肯定。

毕竟,“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创作更加多元丰富。

老胡觉得,文化传承需要多种声音,

电影市场也需要不同类型作品的尝试,

《三国的星空》作为一次文化探索,

其勇气值得认可,

但作为一部电影,

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

来源:胡聊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