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别急着摇头,澳门有一间只有500㎡的舞蹈室,把200个本地孩子一路送进英国皇家芭蕾考级,还顺手拿下政府最高文化勋章,故事的主角不是资本,是一对80年代揣着20块人民币南下、把北京舞蹈学院硬功夫搬进澳门旧仓库的夫妻。
“你跳芭蕾吗?
”——先别急着摇头,澳门有一间只有500㎡的舞蹈室,把200个本地孩子一路送进英国皇家芭蕾考级,还顺手拿下政府最高文化勋章,故事的主角不是资本,是一对80年代揣着20块人民币南下、把北京舞蹈学院硬功夫搬进澳门旧仓库的夫妻。
张顺胜和项秉华当年离开中央芭蕾舞团时,同事笑他们“去澳门教人跳舞?
那边连双像样的舞鞋都买不到”。
结果他们真把第一家教室塞进20㎡的木板隔间,夏天没空调,把杆是水管缠纱布,学生一共7个,学费用菜市场的塑料袋装着。
项秉华回忆,第一节课结束,她蹲在楼梯间哭,不是因为热,是听见家长用粤语嘀咕“跳舞能当饭吃?
”——那一刻她就知道,得让芭蕾在澳门“能吃饭”。
怎么做到的?
他们把北京那套“早功+晚功+周末加课”的魔鬼表直接搬过来,却偷偷把《红色娘子军》的手位改成粤剧“兰花指”的弧度,让本地孩子先觉得“这动作我阿嬷也会”,再慢慢把脚背压到180度。
十年下来,学生从7个变700个,教室从旧仓库换成带弹簧地板的500㎡新址,最调皮的那批男孩被爸妈拎着耳朵送来,最后却靠芭蕾免试进了澳门最好的中学——家长立刻闭嘴,学费改用红包,还附送自家茶餐厅饭券。
张顺胜自己更“离谱”。
白天教小跳,晚上跑去电影剧组当动作替身,1981年珠江厂拍《舞恋》找不到能把“芭蕾+醉拳”结合的人,他直接上场,在4K修复版里你能看到一段30秒长镜头:他穿着芭蕾白T恤,一个凌空跃起后落地成南拳马步,导演喊“过”那一刻,他膝盖里还嵌着白天孩子掉在地面的图钉。
这段影像去年在澳门艺术节放映,全场年轻观众以为是特效,只有老澳门认出那张脸——“哦,项老师老公嘛,以前在我茶餐厅赊过奶茶”。
真正让学校封神的是去年。13岁的本地女生梁芷澄,拿到洛桑国际芭蕾比赛亚太区决赛门票,打破澳门零记录。
比赛视频里,她做完32圈挥鞭转,评委问“你来自哪个国家”,她用粤语回答“我系澳门人”,全场愣了三秒才鼓掌。
那天张顺胜没在现场,他在珠海过关口岸排队,手机收到学生微信“老师,我做到了”,他转身对海关小哥说“我不过去了,澳门赢了”,当场被后面的大叔骂“痴线”。
现在学校墙上挂着两块东西:一块是2022年澳门政府颁发的文化功绩勋章,玻璃框里还留着学生指纹;另一块是早年的水管把杆,锈迹被清漆封住,像一段被封印的江湖。
项秉华每天7点准时开门,先擦这块旧把杆,再擦新把杆,她说“让娃们先摸一摸穷日子,再摸一摸好日子,跳舞的时候才知道脚背为谁绷直”。
所以你问芭蕾能不能吃饭?
他们把答案写进了大湾区——广州芭蕾舞团今年直接来澳门挑人,签约条件里加了一条“须会说粤语”,因为“项美华那批孩子,舞台反应快过WiFi”。
张顺胜听到这消息,只是嘿嘿笑,转头去茶餐厅点一杯少糖冻奶茶,跟老板讲“下次学生来,收便宜两块,他们还要攒钱买足尖鞋”——那瞬间我突然明白,所谓传奇,不过是两个固执的中年人,把北京的风揉进澳门的咸湿海风里,再让200个孩子踮起脚,替他们看见了更大的浪。
来源:乐天派扑克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