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曼觉得《战神》的艺术性挺高,《钢铁侠》还剩下神秘感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23:57 2

摘要:宇宙电影缺乏艺术性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即便是《蜘蛛侠》这种创作团队相当豪华的电影,也免不了被人诟病“没有艺术性”,然而《创世纪:战神》改变了超级英雄系列的刻板印象。《THR》的影评人莱曼谈论了此类现象,他一直觉得《创世纪》系列被低估,实际上该片比大部分漫威与D

宇宙电影缺乏艺术性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即便是《蜘蛛侠》这种创作团队相当豪华的电影,也免不了被人诟病“没有艺术性”,然而《创世纪:战神》改变了超级英雄系列的刻板印象。《THR》的影评人莱曼谈论了此类现象,他一直觉得《创世纪》系列被低估,实际上该片比大部分漫威与DC影业的作品质量高。首先,莱曼觉得《战神》的艺术性挺高,这种艺术性并不是来源于画面效果与配乐,而是来源于电影内容,这才是质量的根本元素。《战神》的社会属性也比较透彻,这也造成了该系列的艺术性挺高,偏向于写实,而不是虚无缥缈的色彩,影迷们也会感到此类作品比较实在。

很多人看到《战神》的艺术造型,就想到了《钢铁侠》,这也是粉丝们呼吁MCU工作室不要放弃的一部系列。然而莱曼觉得此类建议不太妥当:《钢铁侠》还剩下神秘感,当然该系列也只剩下神秘感,漫威想要重新找到《钢铁侠》的发展动机,估计还是要从原版漫画下手。《钢铁侠》系列的未来或许正藏在那尚未被充分挖掘的漫画宇宙中。原版漫画里,托尼·斯塔克的故事远比电影呈现的更复杂——从“绝境病毒”的自我改造,到与人工智能“奥创”的纠葛,甚至平行宇宙中“钢铁之心”莉莉·威廉姆斯的崛起,都是可以重启或拓展的叙事支点。



若漫威希望延续这一IP的生命力,不妨尝试跳出“科技富豪救世主”的套路。例如,探索托尼在《终局之战》牺牲后,其技术遗产如何被滥用或重构;或是引入“恶魔在瓶”(Demon in a Bottle)的经典漫画线,深挖斯塔克家族的精神困境与科技伦理的冲突。甚至可以通过多元宇宙的设定,让不同版本的钢铁侠形成理念交锋——比如让年轻气盛的托尼遇见老年颓废的自己,这种角色内在的撕裂感或许能重新点燃观众的好奇心。 此外,漫威还可以将钢铁侠的符号意义下沉。当战甲不再专属天才富豪,而是成为普通人对抗压迫的工具(如漫画中的“钢铁朋克”设定),故事便有了更普世的价值。

毕竟,真正的“钢铁”从来不是外壳,而是人在绝境中迸发的意志——这正是初代《钢铁侠》打动全球的核心。《战神》的成功恰恰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商业片的浮华外壳,将镜头对准了人性最粗粝的肌理。当主角奎托斯拖着染血的锁链穿过奥林匹斯神殿时,那些斑驳的壁画与断裂的廊柱都在诉说一个真理:真正的神性往往诞生于人性的裂隙之中。所以说,莱曼觉得《战神》的艺术性挺高,这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


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导演用近乎残酷的叙事手法,将希腊悲剧的宿命感注入现代影像。奎托斯弑神的暴行背后,始终萦绕着凡人对命运的反抗——这种矛盾性让暴力场景产生了奇异的诗意。当玩家操纵角色挥动混沌之刃时,手柄传来的震动不仅是物理反馈,更像是命运齿轮咬合时的震颤。 更耐人寻味的是影片对"神格解构"的当代诠释。那些端坐云端的奥林匹斯众神,本质上与华尔街精英或硅谷巨头共享着同一种傲慢。电影中倒塌的黄金神像,何尝不是对现实世界权力图腾的隐喻?这种将神话叙事嫁接现代焦虑的巧思,让爆米花娱乐升华为社会寓言。 或许《战神》最珍贵的艺术特质,在于它敢于展现英雄主义的黄昏。

当奎托斯最终放下武器,抱着女儿的骨灰走向海岸线时,朝阳在他背后投下凡人的剪影——这才是真正的神性觉醒:承认脆弱,方能超越永恒。《创世纪:战神》的深层魅力还在于它对传统英雄叙事的颠覆。当其他超级英雄电影还在重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陈词滥调时,奎托斯的故事却在追问:当力量成为诅咒,救赎是否可能?导演用北欧神话的凛冽风雪取代希腊的明媚阳光,不仅是视觉风格的转换,更暗示着主角从愤怒的复仇者蜕变为疲惫父亲的心路历程。那些长镜头里沉默的划船片段,让电子游戏史上最暴戾的角色学会了聆听风雪的低语。显然,这种艺术探索在续作中达到新高度。奎托斯教导儿子阿特柔斯狩猎的场景,暴露出一个惊人真相:战神最艰难的战役不是对抗巨兽,而是克制自己的暴力本能。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