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剧组拖320吨船,虐哭演员,那些为艺术冒险的导演,边界在哪?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6 04:46 3

摘要: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导演,往往是那个最执着的造梦者,不过,有些导演在追梦的路上,走得格外“狂野”,他们不惜让整个剧组陷入危险、让演员身心受创,只为捕捉那一丝所谓的“真实”。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导演,往往是那个最执着的造梦者,不过,有些导演在追梦的路上,走得格外“狂野”,他们不惜让整个剧组陷入危险、让演员身心受创,只为捕捉那一丝所谓的“真实”。

从赫尔佐格在《陆上行舟》中逼人拖船过山,到库布里克在《闪灵》剧组对女演员实施“心理凌迟”。这些事件不断引发争议:导演为艺术“拼命”,到底有没有底线?他们的疯狂,究竟是创作的必要,还是权力的滥用?

有些导演坚信,真实的体验才能带来真实的表演,赫尔佐格在拍摄《陆上行舟》时,坚持用人力把一艘320吨的蒸汽船拖过山坡。这可不是特效,而是实打实的“人拉船”,结果呢?

拍摄过程中发生多起事故,赫尔佐格把这叫做“狂喜的真实”,认为只有通过身体的极限挑战,才能触及诗意的内核。

同样“较真”的还有威廉·弗莱德金。拍《驱魔人》时,他为了制造真实的恐惧,会在片场突然掌掴演员或开真枪,还把卧室场景搭在零下二十度的冰库,就为了拍到演员呼出的白气,演员艾伦·伯斯汀还因一场被拽倒的戏导致脊椎永久受伤。

这些导演似乎相信,只有让演员“真受苦”,观众才能“真感受”。不过这种“真实”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当艺术成为伤害的借口,真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电影是艺术,不是玩命。

有些导演不仅挑战身体的极限,连心理的防线也不放过。如果说身体的伤害还能靠防护减少,那心理的折磨往往更隐蔽、也更持久。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拍《闪灵》时,就对女演员谢莉·杜瓦尔实施了一场“心理凌迟”。他不断重拍、公开斥责、孤立她,甚至让她连续数月每天哭12小时。杜瓦尔后来形容那段经历是“地狱”,头发都成撮掉。虽然她最终原谅了库布里克,但这段经历显然给她的演艺生涯蒙上了阴影。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方法派”表演的延伸,但问题是,如果方法不是演员自愿选择,而是导演强加时,它是否已越界成了精神控制?

过去,电影工业缺乏规范,导演的“疯狂”常常被默许,甚至被神化。黑泽明在《蜘蛛巢城》里朝三船敏郎射真箭,诺埃尔·马歇尔在《咆哮》里让全家和一百多只狮子同居……这些行为放在今天,恐怕早就上了热搜,外加律师函警告。

如今,随着工会制度的完善、安全协议的严格执行,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舆论监督,片场环境已大幅改善,像《陆上行舟》那样“玩命”的拍摄几乎不可能再现。

导演伊纳里图在《荒野猎人》里坚持实景拍摄,虽然艰苦,但至少没有造成不可逆的人身伤害,而迪卡普里奥生吃牛肝、雪地爬行的故事,反而成了电影营销的亮点。

这说明,当代观众和行业不再无条件崇拜“疯狂导演”,我们更看重创作过程中的尊重与安全,艺术可以冒险,但不能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

电影是集体创作的艺术,它既需要导演的想象,也需要每一位幕后工作者的付出。那些为艺术“疯狂”的导演,或许留下了传世之作,但艺术的边界,不应是伦理的盲区。

真正的杰作不需要靠伤害来成全,安全、尊重、协作,才是可持续的创作之道,最好的电影,不该是任何人的噩梦。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