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破破烂烂,檀健次和兰西雅缝缝补补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23:26 3

摘要:《震耳欲聋》这个定档打法还挺别致,没有选择在假期第一天上,而是放到4号,不知道是不是预判到前三天观众都塞在路上了。

震耳欲聋

《震耳欲聋》这个定档打法还挺别致,没有选择在假期第一天上,而是放到4号,不知道是不是预判到前三天观众都塞在路上了。

结果还真给它赌中了,前面那几部都不大给力,这时候它上来还是能分到一大口肉。

这部电影的体量大概跟前几年黄晓明那部《最后的真相》差不多,同样都是讲落魄律师的故事,但那片子最后只收了5000多万票房。

在它的衬托下,《震耳欲聋》的人物都显得比较扎实。

比如檀健次演的李淇,他是一对聋哑父母所生的健听儿,从小被霸凌,最大的愿望就是摆脱聋哑标签。

在这个信息揭晓之前,我们就经常看到他跟别人聊微信的时候,很少打字,一直发语音,后面知道真相才意识到这是在表现他的核心诉求,也就是希望别人能听到他的声音。

关于这一点影片是从头到尾贯彻到底的,只不过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成长曲线,让他从为财团发声慢慢转变成为聋哑人发声。

选择檀健次来演可能也有考虑到演员的声线吧,因为他有过歌手和声优的经验。

这种创作理念比较美化现实,找一个人来为聋哑人士发声,然后还要尽量让这个声音好听一些,类型片大多数都是这么创作的。

连《健听女孩》都找了一个会唱歌的女孩来演那个健听儿。

主角也是一个CODA,上学的时候也会被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但没有发展到霸凌的程度。

可光是这样就已经让他产生出逃离家庭的想法。

这个情节也佐证了《震耳欲聋》里面李淇的心结是比较接近现实的,当然后面他具体所做的事情会比较戏剧化。

社会上多数正常人都不会带着恶意去歧视聋哑人。

只不过有时会过度特殊对待,包括我自己在内,这样其实也不是在平视他们。

但在看《我生活的两个世界》时,我的视角在不知不觉中会被电影调整为平视。

因为主角和父母相处的日常,里面的许多问题也出现在多数人的家庭中,所以代入感是很强的。

当然这并非在拉踩那些呼吁社会多关注聋哑人的片子。

不同类型的片子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了解这个群体。

不过《震耳欲聋》除了李淇的人物动机比较立得住以外,其他地方的表现都非常一般,上限不算太高。

因为很多场戏无论是情节还是剪辑,甚至包括配乐的走向,都是看个开头就基本上能知道后续会怎么发展。

这样的体验就使得这部电影像传统五子棋那样,好无趣,好无聊。

看到李淇收了财团封口费登上事业顶峰的时候,就知道会良心发现。

看到他劝老太太不要点煤气罐疑似成功的时候,就知道会爆炸。

甚至李淇跟好哥们儿在电梯那场吵架戏,配乐什么时候开始激昂起来,都完全在意料之中。

最可惜的就是高潮戏了,这场戏玩了一个反转,一开始以为李淇在举证,然后一边用手语在翻译他所举证的内容。

结果这段手语是在讲另一番话,这是反向《健听女孩》,《健听女孩》最高能的一段就是她一边唱歌,一边用手语把歌词翻译给自己的聋哑家人看。

《震耳欲聋》是说一套,比一套,也算是有创新。遗憾的是这种小伙伴在最后关头忽然一起出现的燃点设计真的是万年老梗了。

在反转之前,结局早就已经被猜出来了,这时才开始解释具体是如何达成反转的,惊喜感已经大打折扣。

这片子是导演和编剧都不大给力,很多时候都是靠演员在救。

檀健次演这种类型片还是可以的,人物的变化传达得比较清晰到位。

商业片还是应该多一些这种有流量又能在表演上保下限的演员。

兰西雅的角色跟《向阳花》有一定的重合度,但演得依旧很有灵性。

只是有点担心她会一直困在同类角色里面,难以突破。

大概她现在还没到可以自由挑剧本的程度吧,还是希望有导演能够多挖掘一下她。

总之整个片子有这两个顺眼的演员在,能打发掉那些一眼望穿后续的无聊戏份。

不过影片有一个地方还是让人意想不到,就是最后居然是以案件从民事转为刑事来结尾,反派被定罪是用字幕来交代的。

这点就跟常规类型片很不一样,总觉得还没发展到高潮就结束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结尾,就要进入猜测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的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实在令人感到厌倦,所以还是跳过吧。

最后再回头来聊聊李淇这个人物,抛开他的CODA身份,其实也很能反应一些问题。

他对自己的出身一直很介意,很想摆脱,而他改变现实的方法,就是包装。一上来就偷用别人的办公室,把观众也给骗了。

他最大的包装就是用工具理性来包装自己的价值理性,最后连自己都信了。

在电梯里他对好哥们儿吼的那些话,就像是一种自我催眠,把自己的本性强行掩盖掉,逼自己变成一个顺应社会规则的人。

他跟潘斌龙演的马自强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小时候马自强帮过他。但我认为如果反过来,是李淇帮过马自强,并且是不顾自己的利益去帮马自强。

这样对李淇本性的刻画就会更加清晰,最后他回归自己出身的同时,又回归到自己的本性,结构上会更加统一。

影片非常喜欢玩文字游戏,片名《震耳欲聋》就是一语双关。

李淇在反思自己的时候也用“装聋作哑“来形容自己,意思是他不如聋哑人,这些漂亮话确实玩得挺出色,但站在聋哑人的角度,这种文字游戏可能不大合适。

这就好比一个人破产了,然后你跑到他面前忏悔,说我虽然经济上没破产,但是我的人格破产了。

这样真的有顾及到对方的感受吗?对方只会觉得你的情商破产了。

来源:大眼聊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