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子里最抓人的场景,漆黑的农舍客厅里晃过个影子,镜头突然低了下去,这是Indy的视角,毛茸茸的爪子在地板上轻挪,耳朵绷得笔直,眼神里全是惊惧。
一部恐怖片的主角既不是流量明星,也不是特效做出来的怪物,而是一只叫Indy的狗。
这部叫《好狗狗》的片子把传统鬼屋题材翻了个底朝天,全程用狗的视角讲故事,偏偏就靠这只狗的眼神,在电影节上杀出了名气。
片子里最抓人的场景,漆黑的农舍客厅里晃过个影子,镜头突然低了下去,这是Indy的视角,毛茸茸的爪子在地板上轻挪,耳朵绷得笔直,眼神里全是惊惧。
正要往前探,一阵怪口哨声飘过来,它瞬间定在原地,尾巴悄悄夹了起来,这段戏没有一句台词,却比很多人类演员的嘶吼更让人发毛。
这就是《好狗狗》的杀手锏:用动物最本能的反应,把恐惧藏进细节里,这部片子的导演本・莱昂伯格是个挺会琢磨的人,他跟亚历克斯・坎农一起写剧本时,就打定主意要颠覆传统。
故事里,Indy跟着患病的主人Todd搬进祖父留下的老宅,宅子里藏着说不清的威胁。
有意思的是,观众得跟着Indy的眼睛看世界:墙角晃动的阴影、地板下奇怪的声响、深夜传来的低语,这些人类没当回事的细节,在狗的视角里全是致命的警告。
最戳人的是那种无力感,Indy对着空房间狂吠,用鼻子拱主人的手,可生病的Todd根本没意识到危险,这种“我说的是真的但没人信”的焦急,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Indy能成明星,纯属“近水楼台先得月”,它本来就是导演的家犬,一只新斯科舍诱鸭寻回犬。
莱昂伯格说选它当主角,全因那“专注又锐利的凝视”,不管看什么都像藏着心事,从想法冒出来到片子拍完,整整花了三年,莱昂伯格和当制片人的妻子卡莉・费舍尔几乎把家变成了片场,天天围着Indy转。
没有复杂的训练设备,全靠简单指令和零食引导,比如想拍它的恐惧反应,就先让它熟悉特定的声音和光线,等它自然流露出警惕时赶紧抓拍。
这里得说个行业小秘密,动物“演技”其实是剪辑的功劳,莱昂伯格解释得特实在:“我们只负责拍Indy的反应,比如它突然盯着某个方向看,或者耳朵竖起来。
等剪辑的时候,把它的眼神和屋里的黑影、怪声拼在一起,观众自然就会把这些画面串起来,脑补出‘它看到鬼了’的剧情。”
说白了,不是狗在“演”,是导演和剪辑师帮它完成了叙事,今年三月在西南偏南电影节首映后,Indy直接火了。
《IndieWire》的评论说得挺夸张:“不管是什么物种,它都是这一代最有感染力的演员之一”,《好莱坞报道》也夸它“情感力量藏都藏不住”。
现在社交媒体上全是它的片段,有人截它警惕的眼神当表情包,还有人说“看它着急的样子,比主角还让人心疼”。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一只狗走红吗?没什么新鲜的,但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提了个数据,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有25部影片里都有重要的犬类角色,这可不是偶然,而是“狗狗在电影中的复兴”。
这种复兴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林汀汀这样的犬类明星,后来的“灵犬莱西”更是火了几十年。
但跟以前比,现在的动物演员戏份更重,角色也更复杂,不再是单纯的“萌宠工具人”,这种变化,说到底是训练方式的进步给闹的。
以前拍动物戏,不少人把它们当道具,靠惩罚逼出动作,结果动物要么紧张得僵硬,要么反抗。
现在行业里公认的“祖师爷”是比尔・贝洛尼,这位在好莱坞和百老汇混了几十年的训练师,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搞出了“正向强化训练”,不用打骂,全靠奖励。
他最出名的是1976年的舞台剧《安妮》,发明了“火腿片掉落法”:提前在舞台上摆好火腿片,狗跟着香味走,自然就踩准了走位,观众看着还以为是狗“天生会演戏”。
贝洛尼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动物不会“表演”,它们做的一切都是游戏,训练师的工作不是逼它们“入戏”,而是找到能激发它们自然反应的方法,再跟导演配合把这些反应放进剧情里。
就像Indy的“恐惧戏”,不是它真的怕鬼,是训练师找到了能让它警惕的刺激源,再通过剪辑赋予这个反应“恐惧”的意义。
所以贝洛尼特反对给动物评奖,他说:“真要颁奖,该给训练师和导演,动物只是在玩游戏拿零食而已。”
这话确实在理。现在的动物演员行业,早就有了一套成熟的规矩,训练师选“演员”时比选人类还挑剔。
首先得颜值过关,镜头里得好看,其次得贪吃贪玩,这样零食和玩具才能引着它做事,最重要的是性格得好,在人多嘈杂的片场不能怯场,还得跟人类演员处得来。
选好之后至少要训练两三个月,把复杂的剧情拆成一个个小动作,比如“听到声音抬头”“走到指定位置坐下”,每个动作练熟了,拍戏时拼起来就是流畅的表演。
而且现在对动物演员的保护也越来越严,好莱坞有美国人道协会盯着,拍戏时要是敢伤害动物,直接吃法院传票。
就连国内剧组跟好莱坞团队合作时,都得遵守人家的规矩:导演喊“cut”之后,所有人15秒内不许动,得等训练师先稳住动物演员,怕突然的混乱吓到它们,现场除了训练师,谁都不能随便撸狗撸猫,怕干扰它们的状态。
这种尊重,反而让动物更放松,表现也更自然,为什么观众偏偏吃动物演员这一套?影评人温迪・米切尔说得挺到位:“动物传达情感的方式比人类纯粹多了。”
人类演员会琢磨“怎么演才像”,难免带点刻意,可动物的反应全是本能,开心了就摇尾巴,害怕了就夹耳朵,着急了就直跺脚,这些动作根本不用演,观众一眼就能看懂。
更关键的是,动物不会“装”,它们的眼神里没有“表演痕迹”,那种纯粹的忠诚和担忧,很容易戳中人心。
就像《好狗狗》里的Indy,它对着空房间狂吠时,你不会觉得“这狗演得真好”,而是会跟着着急“主人快看看啊”。
它蹭着主人的手求关注时,你会真的心疼这只“报信无门”的狗,这种情感共鸣,是很多人类演员费劲力气也达不到的。
有研究说,现在短视频上的萌宠内容火了之后,观众对动物题材的接受度更高了,本质上都是因为大家想在屏幕上看到更真实、更纯粹的情感。
现在《好狗狗》马上要在美国和英国上映了,Indy已经成了影展和社交平台上的红人。
导演莱昂伯格提起自家狗,语气里全是骄傲:“它好像真的喜欢工作,每次拿零食奖励它的时候,尾巴摇得能把屁股晃起来。”
想想也挺有意思,这只靠零食“出道”的狗,凭着最本能的反应,成了今年影圈最特别的“明星”。
其实狗狗在电影里的复兴,不只是影视行业的小变化,更像是一种信号:观众越来越不喜欢刻意的表演和套路化的剧情,反而更在意那些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
而动物演员恰好踩中了这个点,它们不懂什么是“演技”,只懂对人类的信任和依赖,可就是这种纯粹,成了最打动人的力量。
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会在更多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犬类影星”,毕竟比起装出来的深情,一只狗真诚的眼神可值钱多了。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