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自上映以来,票房持续走高,成为国庆档的一匹黑马。然而,与其强劲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上映初期遭遇的一场规模罕见、组织严密的网络差评攻击。这一事件已超出普通电影评论的范畴,演变为一场围绕历史记忆与真相的舆论争夺战。
电影《731》自上映以来,票房持续走高,成为国庆档的一匹黑马。然而,与其强劲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上映初期遭遇的一场规模罕见、组织严密的网络差评攻击。这一事件已超出普通电影评论的范畴,演变为一场围绕历史记忆与真相的舆论争夺战。
据多家媒体报道,电影于2025年9月18日上映后,短短24小时内,网络平台便涌现出180万条异常差评。经过央视技术团队的深入追踪,这些差评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特征:约60%的投诉IP地址集中在日本东京,70%的发布账号注册时间不足三个月。评论内容高度雷同,“反日宣传”“影响中日友好”等标签化话术被反复使用,发帖间隔甚至能精确到秒级,显示出典型的自动化脚本操控痕迹。在海外平台如IMDb上,影片上映前三日内也集中出现了数千条英文差评,发布账号的注册地同样密集出现在东京、大阪等日本城市。
这种高度一致、规模庞大的差评绝非普通观众的自发行为。进一步调查显示,日本右翼论坛曾流传针对《731》电影的详细打分教程截图,为有组织刷分提供了明确指引。更值得关注的是,干预行为早在影片上映前就已启动。日方相关势力曾通过发表声明、集中举报等方式试图阻挠影片上映。尤为引人深思的是,在影片定档前,日本外务省曾正式致函要求删改部分镜头,遭到拒绝后,原定的好莱坞合作发行商突然宣布撤档,直接导致影片北美大规模上映计划搁浅。这一系列“线下施压”与“线上刷分”相互配合的举动,清晰地揭示了其背后存在有组织、有目的的干预意图。
需要区分的是,对影片艺术质量进行客观批评是正常现象。部分观众指出影片在叙事节奏、特效呈现或配乐等方面存在可改进之处。然而,有组织的差评与基于电影本体的理性批评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刻意回避具体的艺术讨论,转而将矛头指向影片的历史表达,试图将揭露历史真相与“煽动对立”划等号,其真实目的是模糊历史焦点,阻挠公众接触这段不应被遗忘的记忆。
尽管遭遇有组织的差评围攻,《731》的票房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逆势增长,这无疑是公众用实际选择作出的最有力回应。上映半个月后,影片在国庆档期间(10月1日至2日)票房持续攀升,凭借高上座率促使影院不断增加排片。截至最新数据,累计票房已突破16.55亿元,业内预测总票房有望冲击20亿元大关。许多观众在观影后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并前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形成了“观影-寻证”的良性互动。这生动表明,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作品,其真正的价值和影响力,远非被操纵的网络评分所能界定或抹杀。
这场围绕《731》发生的风波,已然超越了对一部电影艺术质量的普通争论,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真相与试图掩盖历史的力量之间的激烈博弈。影片最终的票房成功,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是公众对历史的态度表达。
来源:临渊羡Yu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