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金刺猬丨卜翌:历史考据堆砌、叙事灵魂失落,评电影《三国的星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16:20 2

摘要:国庆档的电影市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十一刚上映的《三国的星空》,打出的最大噱头是“易中天编剧和监制”,广大观众立刻会想起当年《百家讲坛》里那位妙语连珠、谈笑风生的教授,他用通俗而风趣的语言为大众解读三国,成就过一段全民文化狂欢。于是,许多人带着极高的期待走进

国庆档的电影市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十一刚上映的《三国的星空》,打出的最大噱头是“易中天编剧和监制”,广大观众立刻会想起当年《百家讲坛》里那位妙语连珠、谈笑风生的教授,他用通俗而风趣的语言为大众解读三国,成就过一段全民文化狂欢。于是,许多人带着极高的期待走进电影院,以为将看到一部史诗级的三国叙事,或是智谋与人性的传奇。

然而,并没有。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细节上极致考据、却在主线情节上严重偏离历史框架的作品。

观影最初的直感——纪录片的皮,电影的壳,和戏剧的缺席。乍看之下,《三国的星空》更像是一部动画加载的“文化纪录片”,缺乏电影叙事所必需的冲突、转折和戏剧张力,甚至有影评人喊话:这是拍电影,不是在上课。

观众走进影院,期待的仍是故事。哪怕是戏说、魔改,只要能引人入胜,观众都能接受。而《三国的星空》的诸多桥段,类似“知识展示”:一组组美术作业——器物华美,礼仪庄重,人物动作仿佛史书插图在动,但更多仿如符号,缺少推动叙事的力量,缺乏真正的电影调度与场面调度。这暴露了创作团队对“电影感”的忽视。

若以“尊重历史”为标尺,此片在器物、礼仪等细节上的确展现了易中天作为学者的严谨:汉服左衽、无马镫骑兵、长平香炉的文物考据,官级典礼制度,乃至貘炙、鱼脍等汉代宴饮仪轨,均被精心还原。只是,大量历史细节是以说明性台词强行插入,而非有效融入剧情。譬如曹操与袁绍的那场分手宴,食物食材食器的累牍讲解,虽有考据价值,实际却打断了戏剧结构,削弱了二人的冲突,显得莫名。

课堂的语言魅力,未必能转化为电影的叙事魅力。电影需要人物关系推动,需要戏剧冲突撕扯,需要影像制造情感张力。有说初版剪辑片长五小时,现在看来即使删减后,这些素材仍是无谓冗杂。以历史知识点填充情节空白,最终导致影片陷入“上课式”的叙事困境,就像走进电影院被迫上了一节加长版《百家讲坛》。

但是,不要以为史料堆砌就是全片的败笔,电影最大的问题反而在于易中天在三国故事上的杜撰。

易中天的成名,缘于他的“三国观”——一是讲述生动,二是解读独到。他敢讲,善于拆解,将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历史人物,转化为可与当代人对话的个体。放眼全国,大概不会有人敢说比易中天懂三国的。他经年打造的权威形象,让观众预设他说的都是对的,总应该是对的。所以,当这个金牌讲师变身为编剧时,他的重构自由度却造成错位,并触及到另一个层面: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虚构的平衡。

影片对三国历史进行了近乎颠覆性的改编,诸多关键情节与史书相去甚远,人物塑造更是严重扁平化。

主角曹操形象单薄得令人惊讶。他不再是历史上复杂多面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枭雄,而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成了爱民如子,胸怀天下,忠于汉室的赤诚青年,其口号式台词的内在动因全然不足。

汉献帝刘协的塑造同样存在逻辑断裂。史书里被政治摆布、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居然同样被赋予了理想主义的光环,在片中,强调其早慧与悲悯,并赋予其大量主动性,与曹操的关系被描绘为惺惺相惜的情感,更沦为推动曹操英雄叙事的工具人,完全忽略汉末皇权旁落的残酷。

历史上的“衣带诏”是汉献帝刘协试图诛杀曹操的重要事件,在影片中却成了君臣间的一场“误会”,这一改编消解了汉室与权臣间的本质冲突,将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简化为小人挑拨的情感纠纷。

至于官渡之战的演义更甚——汉献帝竟亲自上前线,送粮抗敌。至于荀彧董承这些配角的刻画,都远不如片中曹操收留的一条流浪狗。影片在叙事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失衡,所重墨的人狗间温情,并不具备对主线的助攻意义,反而如以星空对话等浪漫视效营造“和解”假象一样,造作刻意,还很“塑料”。

倘若换作他人,观众或许还能更宽容以待这些“创作”,但出自这个最懂三国的易中天,只觉背离历史的荒谬,甚至感到愤慨。

整部影片卡在学术与电影中间,既不真,也不假,自始至终贯彻了一种矛盾的双重标准——在物质细节上极度考据,却在历史脉络上任性改编。

影片团队在器物还原上做足了功课,据称参考了各大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力求在视觉细节上还原朝代风貌,看片后的鸣谢名录就晓得着实花费了一番功夫。只是,这种物质考据上的较真,与人物事件改编上的失真和偏离却形成反差,自我定位的模糊更加剧了观众的预期落差。

作为一部有易中天背书的三国题材电影,《三国的星空》本应承担一定的历史普及功能。然而剧情却引发了对其责任感的质疑。为适应全年龄观看,乱世的残酷性被完全淡化,以及如此前提到的小狗角色,虽增加了亲子观影的趣味性,进一步削弱了历史题材的严肃性。

这些年国潮的红利让人眼热,众多传作者蜂拥而至在这条赛道上。此片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易中天个人跨界的水土不服——专家懂学问,但未必懂电影;导演懂影像,但未必懂历史,两者结合时,很容易产生“四不像”。《三国的星空》原本有机会成为一次文化与电影结合的尝试,但最终,它既没有尊重电影的规律,也没有坚守历史的真实性。最令人担忧的是,还有可能令年轻观众在历史认知层面留下诸多误区。

当然,观众最大的失望并不是因为他们拒绝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未曾获得作为观影者的足够的沉浸、共鸣、感动和思考。历史可以改写,人物可以再造,但电影必须首先是电影。学者的语言和电影的语言,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沈毓烨

来源:七彩放映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