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票房15亿!差评刷屏,骂的人看懂历史了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9:10 2

摘要:票房火到15亿元,却同时收获漫天差评,豆瓣不敢开分,IMDB只给3。2分。

今年国庆档,一部《731》在朋友圈里“吵”出了两个世界。

票房火到15亿元,却同时收获漫天差评,豆瓣不敢开分,IMDB只给3。2分。

是谁出问题?是电影,还是我们看电影的方式?

把问题拆开看:

影院里挤满人,是因为 “历史题材+长假+稀缺性” 三板斧合力。

可坐下不到半小时,“瓷砖比家里厨房还亮”“囚衣像刚熨过”的吐槽便此起彼伏。

于是票房一路猛冲,骂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很多观众不满的核心有三条。

第一,“真实感欠账”。冰冷实验室被拍成亮堂办公区,瞬间出戏。

第二,“三线并跑”。越狱、谍战、感情戏各走各的,真正描写暴行的镜头加起来不到十五分钟。

第三,“该狠的不狠”。活体解剖只闪0。3秒,却给柔光BGM留足时间,观众直呼“别端着,端着比不拍更尴尬”。

可惜,吐槽常常一滑就滑到另一个坑——把艺术批评变成情绪泄洪。

有人全片没看完就拍短视频下定论“烂片,别去”;

还有人用“控评”阴谋论笼统否定一切。

这样的批评力度大,信息量却低,最后只剩情绪回声。

导演组也不是全无理由。

专业人士解释过:实验对象得保持干净,监舍显得整洁,确实符合史实另一面。

问题在于,电影没把这一点交代清楚,而观众不买单是自然反应。

“史实的灰度”被剪得过短,却给商业糖衣留了太多时长。

那《731》到底留下了什么?

最直接的数据——3500万张电影票。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是第一次把课本上那张黑白照片,放大到一整块银幕里。

灯光暗下的那两小时,让他们开始搜索“731部队”“哈尔滨遗址”。

“让更多人看见” 本身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影片做了一次难得的试水——在商业片的包装里夹带沉重历史。

它没做好平衡,但也证明观众确实愿为这种尝试付费。

未来若有团队把剧作打磨得更扎实,这15亿元或许是个可靠的参照。

夸和骂都不能代替自我消化。

电影不是大结局,它最多给出引线。

真正的补课,还得靠阅读、纪录片、纪念馆,甚至一次到东北的深度行走。

“银幕只能点灯,路得我们自己走”,这句话摆在心里,情绪就不容易漫过理智。

再回头看差评,更多像是一次“期待落差”的爆发。

观众想看史诗,结果端上来的是家常菜,自然气不打一处来。

可若因此彻底否定影片的存在,就像把半生不熟的米饭整锅倒掉——还是粮食,可惜了。

我倾向于给《731》一个“功过参半”的评价。

制作粗糙,是它欠观众的;

而让历史话题重回公共视野,是它带给我们的。

站在15亿元面前,片方、观众、平台都有复盘的义务。

电影散场,灯亮起。

旁边的大叔擦着眼镜,小姑娘则盯着屏幕滚动的黑白名单一言不发。

也许他们都在想同一件事:那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没有名字的生命。

如果今天的情绪,能促使你明天去读一本相关的书,去看一座遗址,甚至只是告诉孩子“这段历史不能忘”,那张票就值了。

骂可以继续,拍得更好也一定要继续。

但别让情绪停在“烂片”两个字里。

留点好奇心,留点辨析力,才能让历史在记忆中占据该有的位置——

既不被神化,也绝不被抹去。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