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观众,表示“没看懂”影片要表达什么,节奏不连贯,叙事介于神秘与混乱之间,只记得场景镜头,颇具艺术审美的设计感。
电影《风林火山》,“人物太多”、“色调太暗”、“叙事混乱”、“逻辑缺失”、“节奏拖沓”、“文戏冗长”......
内地公映后,负面倾向的“差评”,涌现不断。
其中“看不太懂”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
大多数观众,表示“没看懂”影片要表达什么,节奏不连贯,叙事介于神秘与混乱之间,只记得场景镜头,颇具艺术审美的设计感。
所以,影迷们久违苦等八年之久,真的不值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以上种种“观影体验不佳”的评论,归根结底就是以下两个客观存在的原因。
首先是最大不可抗力的原因——审核引进的大量删减。
6个多小时的完整粗剪版,3个多小时的导演剪辑版,最终呈现给内地观众的,却是2个小时审核删减的院线特供版。
情节桥段的大量删减,直接导致的人物交代留白、人物关系混乱、角色动机模糊,剧情逻辑空洞,必然会对“普通观众”的观影理解,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甚至是“职业观众”、“院线特种兵”,也须强大阅片量和扎实认知作为支撑,以“填仓”的形式,才能尽可能“脑补”出,原片被一剪没的“留白”。
其次是创作者自我表达方向的高门槛。
这方面,同样对于“普通观众”是极其不友好的。
因为《风林火山》不是一部视觉美学的艺术片,也不是传统意义警匪动作的港产商业片,而是一部涵盖了政治、历史、人性与宗教的哲学片。
《风林火山》如此庞大的隐喻体系之下,观众看一遍就能看懂,反而是失败的。
接下来咱们就以本片“风林火山”的片名作为切入,深度拆解人物关系、镜头画面以及人物关系等多维层面的深层隐喻!
(友情提醒:以下内容涉剧透)
首先“风林火山”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系统阐述了——“行动迅速时需如疾风般迅捷,行军整肃时需如森林般严整,攻势展开时需如烈火般猛烈,防御坚守时需如山岳般稳固 ”的军事行动准则。
在日本战国时期,被武田信玄“偷去”,将前四句提炼为了“风林火山”,并绣在了军旗上面,构建了以严密军纪著称的军事体系。
“风林火山”这个概念,在近现代又逐渐衍生到了文化及和商业领域,成为了战略思维的重要范式。
也就是说,麦浚龙在“风林火山”的片名上,就已经做出了“商业战争片”、“军事政治片”的基本剧透。
《风林火山》的英文片名:《Sons of the Neon Night》。
直译就是“霓虹夜之子们”。
“霓虹”是香港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象征,它不仅是城市繁华的标志,更是香港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和符号。
但是时代洪流的无情淘汰,香港霓虹灯招牌统统被拆除,市井烟火气在水泥钢筋森林中逐步消散。
走向没落的不只是霓虹灯招牌,更是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
因为“霓虹夜”过后的破晓,“霓虹灯”将不再闪烁。
按照这个思路——
我们再去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麦浚龙要“架空虚构”出一个暴雪覆盖的香港铜锣湾?
注意,我用的词是“架空、虚构”。
因为香港处于中国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特点,使得香港的气温相对较高,即便是在冬季,气温也通常保持在较为温暖的水平,远低于雪形成的条件,更不可能会出现“暴雪”的气象。
史无前例的暴雪,这一反常气候不仅是一种电影艺术的美学选择,更是暗喻社会秩序的瓦解与重构。
所以影片从头到尾铺天盖地的“暴雪”,其实指代的就是香港岛上“商战与政斗”的阴霾与暗夜。
不可能出现的“暴雪气象”,你只是“看不见”,而不是它“不存在”。
按照这个思路——
我们再去回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麦浚龙要“故意”用昏暗的色调,让镜头模糊,让观众看不清画面呢?
注意,我用的词是“故意”。
看过《僵尸》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麦浚龙在美术和调度上都有极深的造诣和极致的追求。
所以,黑白色调的昏暗感,光感与阴影的浅对比,都是麦浚龙的“有意而为之”。
因为霓虹灯红酒绿的虚假繁华之上,本质不过就是“黑与白”的统治。
但是准确来说,影片整体并不是黑白色调,而是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色调”,是一种钢筋水泥的“浅灰色调”。
也就是说,《风林火山》是在讲一个“灰色地带”的故事。
影片中共出现三次的“雪花与血碰撞”的镜头画面,就是在暗示观众——
表面的纯洁并没有那么干净,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而是肮脏。
至此,影片开场“白雪纷飞”下无差别的重火力枪击案,就是黑白过界的灰色地带,所造成附属伤害的隐喻。
因为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和法则,我们平凡人的视角里,一定是模糊与看不清的,甚至是毫无认知的。
就像闹市街头,无差别枪杀案里,遇难的那些路人。
他们可能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而且很多观众可能都没留意到一个细节——随着影片时间轴的推进,灰色调在逐步变淡,模糊度在逐渐清晰,黑白光影对比也在逐渐增加。
这个隐藏的微妙设计,其实就是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在逐步了解人物、理解故事,并对电影世界观形成认知,是同时进行、同步走的。
那么《风林火山》这场“黑与白”的灰色故事里。
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什么又是灰呢?
首先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架空虚构、罪恶之城的1994年香港。
1994年时间节点,很有意思。
正好是回归之前“英属殖民地”的设定。
影片中金城武、杜德伟角色的李家,梁家辉角色狄姓、刘青云移民警察等细节,都是在影射香港在殖民历史中的身份撕裂。
百年中介港的“鱼龙混杂”,导致每个人都深陷利益与站队的泥潭。
首先王德顺、金城武和杜德伟的李家,影射的就是香港的“那个李家”。
李家将毒品市场做到寡头垄断,搞到连黑警都要去求他家来拆分市场,就是在黑与白之间捞过界。
王德顺老爷子饰演的李珀山,就是封建皇帝“嫡长为尊”的思想。他想让废在外面的大儿子回来,再让掌握实权的小儿子让权让位,即便两边斗,也能保证毒品市场的生意稳定,也能保证两个儿子都能活下来。
一众老臣子各自站边,势均力敌的制衡之下,也都能安然活下来。
但可惜,老爷子的算盘打得再好,也敌不过李雾童和“准儿媳”刘思欣的野心。
所以影片“李家”故事的走向也和现实吻合——
港府一脚踢开李家,太子爷续任被拒,香港不是“李家的城”!
而金城武和杜德伟的“继承人之争”,影射的就是“太子党”的派系斗争,集团的元老们也就是需要做出站队选择的“前朝遗老”。
站队对了就“活”,站队错了就“死”。
卢海鹏饰演的“蛇叔”,就是冥顽不灵的“遗老”代表。
对于家族通过毒品交易积累财富的肮脏行径,金城武饰演的李雾童深感厌恶。
所以他和“蛇叔”的对话,虽然聊的是“蛇羹”太咸、不合口味,让“蛇叔”做出口味上的改变。但实际上是在点拨“蛇叔”家族生意需要“改变”,“蛇叔”的站队需要做出“选择”。
“蛇叔”做了一辈子一种口味,做不了改变,其实就是对李雾童“弑父上位”正当性的否定和立场站队的拒绝。
既然不能为己所用,李雾童必然是杀之而免除后患。
李雾童这个角色,其实人如其名,就是一个“迷雾里的儿童”。
一个被裹挟束缚在父权制度迷雾里的儿童。
麦浚龙导演将自己富二代身份的枷锁与包袱,都投射在了这个角色身上。
而“洞”,就是李雾童角色的关键词。
李雾童将卧室设置在隧道的“洞”里,向后是“旧时代”的洞,向前是“新时代”的洞,而他的选择是在隧道的中间打开一扇门洞。
这个门洞,隐喻的是,他既不怀念过去,也不期许未来,而是只想活在当下,在时代洪流中打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而他多次在女友家墙上砸洞,既反映出他急切想要打破“父权框架”的情绪发泄,也反映出他内心空虚迷茫而狂怒的空洞。
金城武和意大利佬牌桌谈判的桥段,中间说了一段意大利语,致敬了《教父2》的经典设定。
同样都是父与子,兄与弟,同样都是肮脏的生意维持家族的荣耀。
金城武与意大利捞牌桌谈判,金城武说的意大利语,致敬了《教父》的经典设定。
父与子,兄与弟,肮脏生意,维持家族荣耀。
高圆圆饰演的刘思欣角色,是内地女演员在港片中极为罕见不是“陪衬品”、“打酱油”的角色,而是推动李家势利土崩瓦解的幕后玩家。
这个角色的牛逼之处,不在于城府深不见底,而在于你根本“看不出”她的城府。
虽然表面上刘思欣和李雾童是“夫妻齐心”,但实际上李雾童也只是刘思欣手里的提线木偶。
刘思欣既是药剂师、也是精神病专家。
麦浚龙客串的卧底角色,人体炸弹袭击医院,炸死被囚禁在医院里的李珀山,就是刘思欣操控麦浚龙角色的手笔。
李雾童“禁毒推药”,看似是他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动作。
实际上则是被刘思欣情感操控的完全拿捏。
她用爱情、亲情、甚至是以身入局的“怀孕”,迫使李雾童按照她的想法做出相应的动作。
刘思欣显然也是一个卧底角色,但她并不是警方的卧底,而是药品市场派出的卧底。
毒品市场被李家垄断,药品市场同样也想扩大市场,所以派出刘思欣,以李家的壳作为资本,废毒推药。
让药品成为新一代的“毒品”。
古天乐杀手小队抵抗另一方刺杀小队的桥段中,塔楼上一名队员被弓箭射成筛子,致敬的是黑泽明改编莎翁悲剧《麦克白》的电影《蜘蛛巢城》。
剧情脉络和《风林火山》也是同出一辙,也都是儿子的妻子害死老城主,野心与毁灭的故事。
梁家辉饰演的狄文杰角色,外号叫“子弹”。
作为有很多“子弹”的权利方面,角色代表的必然是政府机关,不言而喻。
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在“宏观调控”的手中掌握着可控的平衡。
毒也好,药也罢,子弹机关要的是拿捏和可控。
所以,李家垄断毒,不行。
药品成为“毒”,也不可以。
所以梁家辉这颗子弹,在李珀山葬礼上,枪杀李雾童、李文狄,让李家父子三口,一家人齐齐整整,然后又对刘思欣说“我们谁说了算”的台词隐喻,也就不言而喻了。
枪杀李文狄,对于梁家辉角色来说,既是公职行动,也是私行复仇。
他的卧底警察老婆被凌辱致死,录音里他老婆的求救声中,给到的关键信息是“像个女儿、没有纹身”,而李文狄出场长头发、大胡子、全纹身的形象,其实都是掩盖凶手体征的伪装。
李珀山的葬礼,取景地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教堂三部曲”之一的“光之教堂”。
传统基督教堂“耶稣受难像”的十字架,被镂空的十字切口所替代。
光线从十字切口映射而入,打落在李雾童身上,象征着对其污浊灵魂的洗礼。
最后李雾童和李文狄兄弟俩,在讨论到底做毒还是做药的时候,也都在子弹机关的枪下,死在了父亲的葬礼上。
表明这场葬礼,是给整个李家办的。
刘思欣雇佣古天乐角色区刺杀李雾童的失败,同样也暗合了梁家辉角色的台词,谁生谁死,又谁来开枪做子弹,都是他们说了算。
同时跳脱电影之外,给整个李家办的这场葬礼,同时也是给香港电影的落日余晖办的。
就像麦浚龙拍《僵尸》是给林正英僵尸片的谢幕一样。
《风林火山》也是他对香港电影彻底没落的挽歌。
古天乐的杀手小队,就和他“人生在世入笼内鸟,人情薄如纸,聚散有时,都是过客”一样。
他们都是这场黑与白交锋里的“灰色工具人”。
他们每次完成任务后,所使用过的枪械,都会被鲍起静饰演的欢姐集中拆卸,然后丢入熔炉。
这是犯罪行动后,清理证据不留痕的专业做法。
同时也是暗喻了,古天乐的杀手小队,其实就和这些枪械一样,都是失去利用价值以后,只能无情被用后即焚的“工具”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古天乐角色将姜佩瑶角色按入水中,告诫她“不要有成为家人这种幼稚的想法”,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能算“人”,又怎么敢有“家人”呢?
刘青云饰演的黑警角色,他的关键词就是佛教三毒的“贪”字。
作为警察他与毒品集团同流合污,分得毒品市场的一杯羹。美其名曰,是为了照顾哮喘的女儿,因为在那个环境下,药品比毒品更为珍贵。又美其名曰,是为了攒钱带女儿移民。
为此,他对卧底警察的人体炸弹视而不见,想要通过鹬蚌相争的重新洗牌,渔翁得利获得更多的分成。
他不惜在牌桌上“献祭”出自己安插的卧底,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拿到更多分成的贪欲。
而他在家里抽烟,甚至让哮喘的女儿,给他点烟,直接撕下了他“好父亲”的伪装人设。
所谓的“为了女儿”,只不过是他满足贪欲的借口罢了。
最后结尾的闪回镜头,影片中的五大主角,因为不同目的相聚在相同的酒吧。
古天乐角色在执行杀手任务,梁家辉角色是被刘青云角色召回警队帮忙,高圆圆角色则是以“怀有身孕”在给金城武角色施压。
影片后续全部的故事,都在这个酒吧里,埋下了野蛮生长的种子。
宿命论的哲思也被具象化的一触即发。
来源:编剧蓝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