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隔壁那个平时根本不碰历史片的小哥,周六晚上在朋友圈只扔出一张票根,配的文字就是三字:曹操太拽了,emm,直白又带劲。
首周就拿到三点二亿元票房,三十五岁以上的观众给出了9.2分。
隔壁那个平时根本不碰历史片的小哥,周六晚上在朋友圈只扔出一张票根,配的文字就是三字:曹操太拽了,emm,直白又带劲。
这成绩先摆那儿——能把“历史片就催眠片”这老梗按在地上摩擦,说明这片确实有两把刷子。
反应是瞬间落地的。
许昌曹操高陵的门票一度被抢光,淘宝上搜“汉制漆器”的热度暴涨,连后台程序都懵了,湖北省博物馆被挤得像春运现场。
电影还排了海外档期,8月15号要登陆北美和澳洲,官方说法是把中国的一个时间点搬进别人院线里试试水。
我花了50块进了电影院,想亲眼看看“这东西到底怎么就火了”。
开场五分钟就给了答案:不是靠一两个熟脸,也不是靠浮夸台词,而是把考古的细节堂堂正正地搬上了屏幕。
场景里每一块地砖都像有来头——摸得到是按洛阳烧沟汉墓壁画的比例复刻的纹样;
曹操手里撑着的那把铁戟,看上去不像个道具,我回去查资料才知道是把徐州博物馆藏的东汉实物做了3D还原再复刻出来的。
有一处更讲究:月光下的“横槊赋诗”。
传统影视老喜欢把它弄成酒兴上头的唱和,可这片子完全不是那一套。
曹操一边低声吟短歌,一边把戟尖在地上划出阵列线,划完抬头,眼里没有醉意,只有在算步、算骑兵和步兵配合的精确——球迷视角,像布阵一样讲究。
那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被处理成冷静的算计,反而带着一种紧张感。
连灯光都不是随便铺的——剧组翻了东汉的天文和历法资料,推算出建安十三年那晚洛阳城月亮该挂在哪儿,然后按那个角度去布光,月色落点精确到场景里影子的方向。
片子幕后把“考古感”写进了制作笔记。
据说剧组和社科院历史所合作,把51家博物馆的文物做数据化,做成数字模型,拼出了一个东汉洛阳的空间框架。
服装组把功夫下到缝线里,四百套服装全部手缝,针法参照《后汉书·舆服志》,一处不符就当废件——态度很严苛。
兵器那边的师傅把铁反复折叠锻打,好让拿在手里能有“血的触感”,不是弄个漂亮样子,目的就是让演员和观众都能感觉到重量和历史摩擦。
音效也做得很细腻——有一幕,曹操把戟尖一杵,金属和地面的那一下通过低频传来,电影院里的超低音像把金属的颤动从屏幕里拉出来,头皮会有点发麻,仿佛声音穿过千多年戳在你身上。
那一刻观众安静得异常,连呼吸声都像被电影的时间线圈住。
这些细节把人往一个很具体的过去里拽。
看完出来,许昌景区立马宣布要按电影场景建“建安文学沉浸区”,招聘启事里还写着:会背《短歌行》优先——真是官方带节奏。
看到这招聘我忍不住笑,然后竟然真的投了份简历,谁不想站在铜雀台边,再听一遍戟落地的清脆。
我把票根收好,手上还残留着影院的余温。
走出门口,人群里有人低声复述刚才的画面,有人掏手机翻徐州博物馆的藏品图,短时间内好几个原本和“三国”没多大交集的地方都被这部片牵着走。
来源:乐天派奶酪a1Y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