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学者易中天的名字与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并列,许多人揉了揉眼睛:这位以《品三国》闻名的文化名家,竟以近八旬之龄闯入影视圈,亲自执笔编剧并担任监制?有没有搞错啊?
文/谋子
当学者易中天的名字与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并列,许多人揉了揉眼睛:这位以《品三国》闻名的文化名家,竟以近八旬之龄闯入影视圈,亲自执笔编剧并担任监制?有没有搞错啊?
这部定档今年国庆的影片,不仅是中国首部三国题材动画电影,更是一场对历史认知的“破立之战”。
一、学者跨界:从百家讲坛到银幕,易中天的“较真”与野心
“剧本打磨了三年,每一句台词都要刨根问底。”一位剧组人员透露,易中天在片场常与团队“较劲”,甚至为一句典故的出处翻阅数十页史料。这种学者式的严谨,与影视工业的节奏碰撞出火花。
从《品三国》到《中华史》,易中天始终致力于打破历史认知的壁垒。他曾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但历史需要被真实看见。”此次跨界,是他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叙事的又一次尝试——用银幕语言还原一个被文学滤镜遮蔽的三国。
二、颠覆性叙事:曹操的“去标签化”与历史的星空
《三国的星空》最大胆之处,在于彻底抛弃了《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框架。影片以曹操为视角,展现其青年时的理想、中年时的挣扎,以及身处乱世的政治抉择。预告片中,曹操一句“天下若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独白,不再是奸雄的自负,而是时代洪流中的沉重叹息。
这种叙事背后,是易中天对《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的深耕。他试图剥离宋明以来对曹操的妖魔化描写,还原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复杂面相。正如网友评论:“终于有一部作品,让曹操从白脸奸臣变成了会流泪的活人。”
三、黄金班底:跨界联盟与工业级制作
影片的幕后阵容堪称“破次元壁组合”:
导演于孟作为《长空之王》总制片人,首次执导演筒便挑战历史题材;
配音导演陈浩携《哪吒》原班配音团队加盟,檀健次演绎的曹操被赞“声入人心”;
音乐与视觉团队则参考汉画像砖与出土文物,构建出粗粝而磅礴的东汉美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易中天并未因学者身份而居高临下。他与90后编剧团队反复碰撞,将史学考据转化为年轻观众能共鸣的情感语言,例如通过曹操与荀彧的君臣关系,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四、市场反响:文化IP的破圈潜力与争议
影片于国庆10月1日上映,已收获两极热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一次历史启蒙,让孩子看到真实的三国”“配乐与画面充满东方浪漫主义”;
质疑者则担忧:“颠覆传统可能引发认知混乱”“学者电影是否过于沉闷?”
然而,易中天对此回应:“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教科书,而是一片充满人性的星空。我们要做的,是让观众自己寻找星光。”
结语:当历史照进银幕
《三国的星空》或许不止是一部电影,更是文化传播的一次实验。易中天以学者之笔、匠人之心,试图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为历史正名,为英雄祛魅。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如果我们永远活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是对历史最大的不尊重。”
这个国庆,当观众走进影院,看到的将不仅是曹操的悲欢,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重新凝视——那片星空下,没有简单的忠奸,只有复杂的人性与时代的选择。
来源:卧雪斋之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