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2日12时25分,2025年国庆档(10月1日-8日)票房(含预售)突破5亿元。其中,《志愿军:浴血和平》贡献了约四分之一,以1.26亿元暂时领跑档期新片票房榜。奇幻大片《刺杀小说家2》上映两天拿下超9000万元票房,位居国庆节新片
连续三年赴约国庆档,《志愿军》系列迎来终章。而实时票房也佐证,主旋律依然是国庆档的强力保证。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2日12时25分,2025年国庆档(10月1日-8日)票房(含预售)突破5亿元。其中,《志愿军:浴血和平》贡献了约四分之一,以1.26亿元暂时领跑档期新片票房榜。奇幻大片《刺杀小说家2》上映两天拿下超9000万元票房,位居国庆节新片票房次席。而已上映两周的《731》显示出强大后劲,从国庆档一众新片里突出重围斩获超9300万元,累积票房已超16亿元。
《志愿军:浴血和平》拍出了最难的一部分,
主旋律再度彰显与国庆档的高度适配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九三胜利日大阅兵刚刚过去,盛世图景令所有中国人为之振奋,“电影作为观众美学的艺术商品,能对接观众审美、社会情绪的影片,就会有相对理想的市场反响”。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志愿军:浴血和平》是档期内率先登场的大片,9月30日赶在假期前上映,成为不少观众观影清单首选。导演陈凯歌用三年三部曲的宏大篇章,描摹了这场“立国之战”的全貌——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解答“为何而战”的家国逻辑;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呈现“以战止战”的铁血意志;如今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议期间“边打边谈”的作战历程,影片不再只是战场的殊死搏杀,更是一场关乎国格、尊严与未来的立体战争。
影片以双线叙事展开。一条线在开城。那里没有硝烟,却处处刀光剑影,我方代表团面对的是西方世界强国的傲慢与偏见。世界军事史上最长的停战谈判,历时747天、158次大会、733次小会,5次中止谈判。影片从翻译李晓和队长林月明这两位女性的视角探入历史,她们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国家意志的捍卫者。另一条线落在战场。“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是电影的魂,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影片让观众看到:谈判桌上僵持的每一分钟,都与前线的炮火紧密相连——正是前方战士的浴血奋战,为后方谈判赢得了底气;而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彰显了大国风范与智慧,吹响了和平的号角。
“我们会给50年后21世纪的中国人,留下一张怎样的照片?”这是电影提出的问题。事实上,“最可爱的人”早已用热血和生命给出最好的回答。有网友写道:“看完《志愿军:浴血和平》无限感慨,我们受制于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从战场到阅兵场,便是先辈们头顶炮火、脚蹚血海拼杀出的盛世来时路。如今,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每一个瞬间都是他们留下的最好的照片。”
跨越时空 一场胜利的回响
“给后世留一张怎样的照片”,这是电影之问。而现实中,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主创团队走进军营,开启“胜利回响”主题路演。
导演陈凯歌,出品人、总制片人陈红,编剧张珂,携演员朱亚文、周政杰、吴昊宸、郭晓东先后奔赴空降兵部队、海军工程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空军预警学院,与青年官兵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光影对话。
活动通过沉浸式观影、主创交流互动、学校成果展示等环节,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银幕上,是70多年前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身影;银幕外,是新时代军校青年整齐列坐、目光如炬。青春的面孔,在不同时空交相辉映,诠释着“英雄精神永不褪色”的信念传承。这是一次胜利的回响,更是一次青春的集结,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官兵从先辈手中接过使命,在强军征程上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热血篇章。
在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空降兵部队,年轻人感受上甘岭精神生生不息,跨越70多年的“到”响彻云霄。
作为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的传人,今日的空降兵部队赓续着黄继光英雄的血脉,深植与“模范空降兵连”等英模集体铸就的精神谱系。
导演陈凯歌表示,黄继光是了不起的英雄,也是一位战士,英雄就是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人,黄继光牺牲前的壮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军魂。陈红回顾三部曲的创作历程,致敬部队历久弥新的坚守与担当。演员周政杰更是动情地说:“饰演黄继光的过程中我受到了深深的鼓舞,他让我有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对祖国、对家庭奉献的力量。”
七十余年来,这支部队始终将英雄基因注入使命征程,从硝烟战场到和平天空,始终以“空降神兵”的姿态守护山河安澜。今年9月12日,“黄继光英雄连”的旗帜出现在了沈阳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庄严仪式上,而黄继光连延续至今的第一个点名的人是“黄继光”的传统,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赓续英雄精神。活动现场,主创参与了“点名黄继光”这一仪式。当黄继光英雄连战士刘昌坤高声点名“黄继光”之际,主创与官兵们响彻云霄的“到”!那一刻,礼堂内气氛浓烈而炽热,剧组主创和许多官兵眼含泪光——这声“到”,是七十多年前的承诺在今天的回响,也是英雄血脉在新时代最有力的搏动。
在海军工程大学,主创们沉浸式体验了学校的模拟射击课程。手握现代化国产装备,感受着从抗美援朝时期战士们使用的“万国牌”武器,到如今自主研发的先进装备的变迁,主创们激动万分——这所曾经在抗美援朝烽火中以赤诚之心筑起海岸防线的学校,如今更以“科技强军”的使命托举着航母编队走向深蓝。
映后交流,导演陈凯歌真切地表示,“我们电影三部曲拍摄了五年时间,是什么支撑我们走过五年,其实就是抗美援朝精神,志愿军的精神我们需要永远传承。”作为海工大“老朋友”的朱亚文,鼓励学员称:“电影中志愿军战士在那样的装备情况下跟敌人争夺阵地,今天你们在富足的教育环境中,可以不断去学习应用我们最精尖的军工成果,希望大家将来以志愿军精神奔赴海疆。”
电影中张孝恒、张孝文双胞胎兄弟并肩作战的故事令人动容,而在海工大现场,双胞胎新生高佳瑜、高佳玥的深情诉说,让这份感动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年轻学子心中激起涟漪,“双胞胎兄弟并肩参军的情节,志愿军以‘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和钢铁意志使我深受鼓舞”。姐妹俩坚定地表示,“努力成为合格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海军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跟随主创们的脚步,“胜利回响”主题路演走进了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七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武器装备的保障力量是战场胜利的生命线;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这所传承着先辈精神的军校里,学员们正以“厚德善工、精武强军”的信念,锻造着新时代的战备力量。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放映与交流,不仅是一场银幕与现实的对话,更是一次让历史照进现实的精神接力。
观影结束后,活动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在片中饰演军工专家吴本正的朱亚文表示,我们当然需要高精尖人才为国铸剑,但我们更需要有与技术同频、科技同频的你们为国护剑。饰演坦克手的演员吴昊宸如同“回家”一般,与装备保障尖兵们走心互动:“张孝文从一名刚踏入朝鲜战场的新兵,到选择成为一位坦克维修兵,是因为他慢慢懂得了无论冲锋还是守护,都是为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官兵代表的发言,成为电影连接历史烽火与时代担当的交汇点。装备修理教员秦国伟、亲历三次阅兵“兵王”王光清的发言,将现场化为一堂生动的军备科普课,不仅勾勒出新时代装备保障技术的宏伟蓝图,也道出了当代装备保障兵的心声,“现在的我们钢多了,气更足了!”。志愿军后代学员黎超、周亦林的家史与“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的家族记忆与银幕上李家一家三口映照,具象化了抗美援朝精神最有力的“回响”。而在“时代楷模”思政课教授李暄教授看来,电影给课堂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夜色中的空军预警学院仪式广场,一部部功勋雷达静静伫立。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学院的放映就是从参观这些曾立下汗马功劳的装备开始——当电影主创走进这座培养“空天守望者”的军校,当一架架学员自制的无人机在夜空划出美丽的弧线,抗美援朝精神与新时代强军信念在此碰撞出璀璨火花。从当年“没有制空权”的艰难,到今天“信息化、智能化”装备遍布空天,学院培养的一代代学子践行着“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部队备战打仗服务”的“三到一长期”誓言。
导演陈凯歌表示:“站在这些见证历史的功勋装备前,听着学员们铿锵的誓言,让我更加坚信这部电影的意义。它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为了点燃当下青年人的报国热情。”在片中饰演朝鲜停战谈判中方代表的郭晓东则从独特角度分享感悟:“我的角色在谈判桌上深刻体会到,强大的国防实力才是外交最有力的后盾。当年先辈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争取到的尊严,如今正由新时代军人用现代化的装备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
映后,学员积极与主创互动,表达自己的观影感受,“今天看到的这部电影,与之前看过的所有电影感受都不一样,因为我的爷爷就是一位志愿军战士”“23年看完《志愿军》第一部后,我写了一封家书,将励志报效祖国的理想告诉了妈妈,同时也表示如果有什么意外,希望他们好好生活”。最后导演陈凯歌现场回应道“看到当下的年轻人满腔热血我特别激动,希望你们未来拥有灿烂的人生。”
四场路演,跨越时空,《志愿军:浴血和平》用光影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从英雄精神的传承到科技强军的实践,从保障兵种的担当到预警尖兵的誓言,共同奏响了“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报效祖国”的时代强音。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由中国电影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