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刺杀小说家2》此前已经写了长评,我个人挺喜欢。很燃的动作片大场面,但又不是呆板刻板的动作片,在“成为神、神之幻灭、凡人的神性”中挺有表达,还有不同次元壁的谐谑解构再建构。
这是一篇国庆档电影测评,这一篇是上半场。
《刺杀小说家2》此前已经写了长评,我个人挺喜欢。很燃的动作片大场面,但又不是呆板刻板的动作片,在“成为神、神之幻灭、凡人的神性”中挺有表达,还有不同次元壁的谐谑解构再建构。
这一篇我们说说另外三部。
《风林火山》:故事和情绪美学不对等
虽说还套着警匪片的皮面,但我觉得其实和《银翼杀手2049》更接近同一种路数(当然观感并不一样)。
不是很明白,这部积压多年之后,为啥选国庆档。
闯这个档期,在“王炸阵容、警匪类型片”的错位预期之下,口碑势必两极分化,而宣传又不太可能蹦出来说“我们没那么商业片,你们不要这样预期哦”,有点难评。
这部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专注于表现。
至于那终日飘雪的香港,或许更像讲粤语的末日哥谭吧?漫天飞雪和四处飞溅的血一样,是某种末日寒凉的外显,风格凄厉、冷瑟。
我们熟悉的故事片类型,首先是讲一个故事,情感也好、美学风格也罢,都需要饱满的故事载体,但《风林火山》像是把末日情绪表达,放在故事的前面。这个里外前后的顺序,很不类型片。
打个比方,我们常开玩笑,说为了这碟醋,包的这顿饺子,《风林火山》整了挺灵魂的醋,但饺子熟没熟、饺子皮破没破、肉馅咸不咸淡不淡,感觉导演也不咋在乎。
某种意义上,这甚至不太是一个严丝合缝的故事,而是一折又一折的人间炼狱图,带我们“末日半日游”,看一个又一个“人间末日地狱图”的横断面。
视听风格极其鲜明,坂本龙一的配音有时真是神来之笔,画面色调则以黑白灰为主,对所有都市日常生活场景,都做了去日常化、去生活化的处理,明暗对比间很冷很肃杀。
比如高圆圆带着任贤齐,收买公司元老们、一一发支票,高级写字楼中的会议室,灯光画面反而像老鼠洞。
一整个钢铁丛林、精装废土既视感,末日、寒凉、压抑。
比如梁家辉的角色,讲课所述案例中,受害者之一是他太太。随即影片很具象化呈现了他一直听到受害者的声音,很痛苦很地狱。那一段就很不故事,而是主观情绪的浓烈大放送,粗暴又残忍,很具象的末日地狱。
大量粗暴的动作戏,在没有文戏调节和支撑的情况下,会容易给人不适感。(当然这种不适,应该本来就是导演想要的)
演员阵容放哪都是王炸,没毛病,尽管剧本让人觉得哪哪都不挨着,但每个演员的角色塑造,在不成章的桥段里,依旧有魅力有气韵、有血色和雪色。
所以,如果你期待看一部高度类型化的商业爽片,很可能会骂街。这都是啥啊,为啥啊,咋就完了呀,香港为啥下雪?1994年怎么就掏了部智能手机出来?
但你要说《风林火山》是什么小众文艺片呢,那显然又错位了。就很诡异,用枪战肉搏战的R级视听,拍了一部“废土文艺片”?(好像也不是?)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
不知道为啥,我对这部有各种奇怪的误解,很怕就是易中天讲三国,外加一些动画PPT(bushi)
(划掉)后来我又误会,这大概是拍给小朋友们看的三国动画,只适合幼龄向的那种。
结果也不是,是完成度蛮高的三国动画电影。
种种泛文化类细节都挺考究,比如鎏金熊形青铜镇、汉代错银铜牛灯、铜鉴缶等等。
比如大汉天子转身时,身上那一串子,我眼拙不确定是不是“佩上有双衡,下有双璜,琚瑀以杂之,冲牙蠙珠以纳其间”,但瞬间让我穿越回在南越王墓博物馆溜达的时候(南越对汉一度只称王,但自己偷偷当皇帝,入葬用天子礼制)。
比如冀州鱼脍、幽州貊炙、青州太羹、并州羌煮,啧啧啧想吃。一顿饭见曹操袁绍人生志趣的分野,见四海疆域,见少小往事又风雨欲来,挺有意思。
再比如打仗时种种阵法,比如祈雨,都是“复原知识点”既视感。也不是干巴巴讲解,而是在流畅起伏的剧情中,自然而然因情因人因势呈现。
“文与史”的皮面,和动画电影的戏剧性要求、呈现手法,做到了很不错的融合。
挺聪明的删繁就简,檀健次的配音,也蛮彩。
这版曹操,也不是忠奸叙事中脸谱化的汉贼。一代枭雄的来路,尚且不是“宁可天下人负我”的模样。被骂“赘阉遗丑”,但其实这版曹操更接近有德有仁、不拘于门第高低的模样。
著名的《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影片中的“以弱为强”,在人谋之外,其实给了曹操某种儒家“仁”的内核光芒,而这一点也和主流电影的主角价值观需求,本质一致。
同时,和所有著名的故事桥段,也都卡上了。
大汉天子刘协,也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窝囊样,易中天考证并“重塑”了某种历史尘埃背后的小刘协。
最让我感动的,是曹操对刘协回忆洛阳当年盛景,红尘万里、人间烟火,昨日恍若一场大梦、消散烽烟铁骑中,又在君臣恩亲的回忆中,成了生死以之的明日愿望。
整部看下来,我小时候嫌晦涩,字面上理解了但其实不理解的《观沧海》,终于真正有了雄浑苍凉之感,真正在我眼前活了“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毕正明的证明》:大黑马
一开始我误会这是啥小众文艺片,王安宇和张天爱谈恋爱谈不明白那种,实际当然也不是。
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对最大公约数的大众电影受众,很友好。
节奏把控,可以比照上个月的《捕风追影》,我个人认为情感部分的处理,也更顺畅一些,属实是大黑马。
节奏,角色,情感价值落点,都整得挺不错。
王安宇电影首秀表现挺亮眼,他饰演的毕正明,一心做反扒警察,第一天就被恶贼挑断脚筋,成了瘸子、当了卧底、进了荣门。
荣门是贼的嘴,很像某个江湖门派(反派那种),像是反派组织架构的某种江湖奇谭。
90年代都市列车,又有前现代的隶属关系、现代的动作刺激感。偷窃的所谓手艺,各路招数,以及荣门规矩和内斗凶杀等等,都拍得挺有可看性。
影片从警方视角、卧底视角、学徒视角等多个视角彼此嵌透,活脱脱小成本拍出动作大片的刺激。
毕正明的几位小伙伴,罪恶行迹中不得以的年少往事、良善未泯的人性、凄凉喋血的命运,都让人唏嘘。当然扒手群像并不都是“他们没得选”路数,比如大反派花手就是罪不容诛的恶人,再比如四爷少爷等等,很有特点的贼窝群恶图。
毕正明和花手,以童年少年火车上第一次相遇为开始,以贼和警察在火车上生死搏斗为终章,类似的呼应出现了好几次、很周正。
我个人挺喜欢这种“小成本拍出大动作片效应”的路数,我愿意称之为成熟的“小工业化”,或者说“小工业出大片”。
不是那种大片巨制大工业化、但有轻巧又扎实的类型片完成度。
以上。
来源:舒心酱